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湖南公共文旅云>区县人文>乡愁系列—罗典故里·高塘走笔

乡愁系列—罗典故里·高塘走笔

发布时间: Fri Jun 09 10:15:14 GMT+08:00 2017 来源 : 株洲日报

一枕书香入梦来--罗典故里·高塘走笔

写在前面的话:

    美丽湘东,人杰地灵,是一块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地方,不仅是长期生活在本土人的最爱,更是那些曾与这里有千丝万缕联系却长期生活在异乡的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一个村落,一处祠堂,一座桥梁,一段驿道,甚至一棵古树,都是一段段梦里的故事。

    中央主要领导曾提出,城市化不仅要看得见绿水青山,还要记得住乡愁,要有历史文化传承。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乡愁株洲”系列稿件,旨在让更多的本土市民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让美丽的人文故事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地理志

    诗书传家远,道德继世长。

    高塘,解放前属于湘潭县易俗河镇,解放后是株洲天元区马家河镇的一个村落。

 

    高塘,因罗姓的集中居住而闻名遐迩。族群而居,这是中国农耕时代居民生活的最大特点。

 

    鼓桑洲罗氏家族十分重视文化培养与传承,到清代时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名门世家。乾隆时期,罗氏一门就有罗典、罗修源两人高中进士,并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特别是罗典,后来主持岳麓书院20多年,将湖湘文化推向了历史的高峰。此外,罗氏还产生了大学者罗汝怀、湘军将领罗萱、记名提督罗逢元、天津知府罗正钧等人。

 

    到近代,鼓桑洲罗氏家族诞生了颇有影响的革命烈士罗学瓒、罗哲,罗亦农虽诞生于湘潭,但也是鼓桑洲罗氏之后。

 

    据考证,罗氏明初迁居鼓磉洲鹧鸪坪湘江边,后人因而称鼓桑洲罗氏。经历几百年的繁衍播迁,其后代散居全国各地。如今这支罗氏仍然有部分人集中连片居住在高塘等附近。

 

    探寻鼓桑洲罗氏,无疑可以给株洲这座城市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唤起悠悠的乡愁。

 

 

e4ae32e0-c2ca-455a-b77d-5a54ca9a7b67.jpg

古桑洲一角

A  春风荡漾的高塘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我们行走在高塘社区,晃若画中游,满眼芳草萋萋,万物生机勃勃,春风一起,池塘碧波粼粼,翠柳翩翩起舞,崭新的住宅掩映在片片绿色之中。当地人自豪地形容今日高塘:都市里的美丽乡村,乡村里的城市公园。

 

    高塘社区的负责人罗志勇介绍,高塘最让人羡慕的是它的深厚的人文底蕴。高塘及附近地带的罗氏家族,产生了许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这里是株洲城区一带最具有历史故事的地方之一,是嵌在当地人记忆中永远的乡愁。

 

    如今,高塘又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2010年, 高塘率先成为株洲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撤村建居”示范社区。他们以社区控股企业——湖南新高集团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居民自由参股,享受企业红利和建设成果,居民人均年收入约23000元。

    罗志勇介绍,每年都会有不少从马家河走出去的罗姓人回来寻根。

 

5f9438b8-24c1-459c-b61a-61e1ed197d5c.jpg

 

B  悠悠寻根之旅

 

    月是故乡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故土难离”等情结一直十分浓厚,长期生活在异乡的远方游子总会产生一种惆怅的思乡之情。一拨又一拨的寻根人给高塘社区村民留下了许多佳话。

 

    故事之一 耄耋之年回家感叹:最美是故乡

    2014年3月29日,清明节前夕,高塘社区走来一行远方来的客人,其中有一位已经白发苍苍。

    这位老者就是罗典第六代直系传人——87岁的罗学勋老人。

    老人是千里迢迢从南京来高塘,开启自己的追忆先祖故地的寻根之旅。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现居住在上海、太原、西安等地的近20位罗典后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高塘等地的整整一天的寻根中,他们徜徉于罗家大院、新高集团本部、罗氏宗祠所在地、小时候故居,沉浸在浓浓的故乡情中。

    罗学勋老人退休前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正厅级干部。他回忆:1936年——1946年住在高塘罗家祠堂附近一个叫瑶坡里的地方,1946年离开高塘前往长沙求学,从此踏上追求真理的革命征程。如今年近九十,重回阔别68年的故乡,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在罗家大院,经短暂的寒暄之后,高塘社区负责人罗平向罗老介绍了高塘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社区将充分挖掘以罗典为代表的人文优势,建设“美丽乡村”项目的宏伟计划,希望各地的罗氏族人共同努力,共同完成这一夙愿。罗学勋老人听后频频点头,并表示自己有机会一定会尽绵薄之力。

    离开高塘前,罗老不顾年迈,还坚持乘坐渡轮前往鼓桑洲(或称古桑洲)祭奠了罗瑶墓。

 

165ebd4a-aec2-45e0-9bb8-1bbfba0fe306.jpg

罗学勋夫妇与高塘社区负责人罗平在高塘牌楼前留影

 

    故事之二 旅粤作家称:对故乡文化充满敬意

 

    2015年春节前,罗瑶的直系后裔——广东作家、评论家、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罗宏,又来到高塘寻根。他近年来以湘江边成长的一个伢子参加长征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骡子与黄金》,从而蜚声广东文坛。

    61岁的罗宏教授对他们罗家那一部家史十分熟悉,对湖湘文化充满了敬怀。他说,可能是年纪越大越怀旧的缘故,他梦里的故事总与湖南交集,下一步准备集中精力研究湖湘文化,研究他们罗家历史。

 

C  群星闪耀的罗氏乡贤

 

    乡贤,是一方人的骄傲,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

    马家河鼓桑洲罗氏,是明朝株洲移民史的一部分。朱元璋属下的明军曾对湖南展开了血洗,湘东地区是重灾区。政权稳固之后,朱元璋便开始迁江西人填湖南。

 

    1388年,20岁的江西青年罗政斋从老家吉水县携家带室,荷尊木像,逶迤走到湘江鼓桑洲段南岸边的鹧鸪坪的时候,看到这里风景优美,适合居住,便留了下来,罗姓人从此在株洲开枝散叶,后代立罗氏明德堂,至解放前夕,这支罗氏发展为3万多人,如今包括散居各地的达6万多人。

   鼓桑洲罗氏群贤辈出,他们在株洲历史上的乡贤群体中发出了耀眼的光辉。

 

    1.湘潭巨富、慈善家——罗瑶

    罗家第一代罗政斋属于草创阶段,没有太多的故事,直到第五代——罗瑶,突然声名鹊起。

    罗瑶善于经商,在当时的湘潭,有“罗半城”之称,而且急公好义,喜欢做公益慈善事业。

    罗瑶最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是:他救济流落株洲的茶陵少年张治,并送他读书。张治后来高中进士,明朝嘉靖年间曾官居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罗瑶死后,张治在鼓桑洲上购一块地送给他做墓地。罗瑶墓至今保存完好。

 

71c5adfc-3167-46ca-ac5d-e758d6279f44.jpg

罗瑶墓

 

    2.株洲的文化名片——罗典

 

    罗典,是清代进士、大儒,官居三品,是株洲城区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声名显赫的本土籍文化名人。

    罗典当岳麓书院山长的时候,培养了清代湖南第一个状元——衡阳人彭浚。

    罗典最大的贡献是将湖湘文化推向高峰,清代中后期许多总督、巡抚、知府、知县从岳麓书院走出,并成为经世致用之才,使湖湘文化这个在历史上的中国并没有多少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开始具有全国影响力。罗典因此被美国著名史学家、汉学家费正清写入《剑桥中国晚清史》。

    罗典在生时很得乾隆皇帝尊重,称他是“正经老实人”,死后被嘉庆皇帝批准入祀湖南乡贤祠。

 

 

44b569bd-cc2b-434c-8459-83fd9482f229.jpg

罗典

 

    3.蔑视和珅的进士——罗修源

 

    株洲城区一带初步可查的清代进士有3人,罗家就出了两位,另一位叫罗修源。罗修源参与编辑《四库全书》,才华誉满京城,很受乾隆皇帝器重。

    罗修源属狷介之士,刚正敢言。和珅曾极尽拉拢,许他三品学政,反为其痛骂。罗修源可惜英才命短,44岁就去世了。

 

    4.清代后期湖湘大学者——罗汝怀

 

    罗汝怀属于饱学之士,运气却不怎么好,没有考取进士。但在清代后期的湖南,罗汝怀属于声名显赫的人物。

    他与湘籍文人汤鹏、何绍基交往甚密,廷试落第返湘后主讲醴陵渌江书院。同治年间,他参与编纂《湖南通志》,又以数十年时间辑成《湖南文征》200卷、《诗古音疏证》4卷、《七律流别集》12卷、《潭雅集》4卷、《禹贡古今义案》2卷、《禹贡义参》2卷,成为湖南经学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的泰斗式人物。

    曾国藩非常仰慕他的名声,许以官职,被他拒绝。

 

    5.毛泽东同学、革命烈士——罗学瓒

 

    罗学瓒与毛泽东同年同月生,又是湖南一师同学,思想进步,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罗学瓒任醴陵县委书记的时候,陪同毛泽东考察醴陵农民运动,后任浙江省委书记,1930年被国民党杀害。

 

    6.毛泽东革命助手、烈士——罗哲

 

    罗哲,1902年生,1926年在广东农运讲习所的时候授课的时候,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是毛泽东开展农运的亲密助手,1928年被国民党杀害。

    1956年毛泽东题写“罗哲烈士之墓”,并寄300元为其修墓。

 

5d433556-d1b4-4fb5-bfae-8c760a942783.jpg

罗哲烈士墓

 


D  消失的人文遗迹
    

    罗姓人如今留下的人文古迹仅有鼓桑洲上的罗瑶墓、高塘村的罗哲烈士墓,其他如罗氏明德堂、罗家村子里的青龙桥等,已经不复存在。青龙桥、万福桥等在2013年被拆除,如今那里已经万丰湖公园的湖水所淹没。

 

    1.明德堂

    鼓桑洲罗氏最初的祠堂称明德堂,应是其第一代或第二代所建,从第四代开始,派生了不同的堂号,但总堂号“明德堂”名称一直不变。

    1746年,鼓桑洲这一支罗氏。修建了罗家大祠堂。根据罗氏九修族谱图文记载,全称为“鼓桑洲罗氏宗祠”,其正堂称“明德堂”。1751年,罗典中进士后,罗家大祠堂又有扩建,由于罗典与乾隆的关系,罗家后人又称明德堂为“皇亭”。

    罗家大祠堂毁于何时,当地百姓已经说不清楚了。如今仅在《罗氏族谱》中保留了其平面图。

 

    2.青龙桥

    一座桥,总承载着不少故事。

    马家河境内,有一条发源于湘潭县的小溪,称“盘龙坝”,约有七八公里长,溪上有大小10来座桥,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从桥上走过。距今最老的当属青龙桥。

    青龙桥,坐落在今马家河镇高塘,建于公元1402年,即明洪武35年,由当地财主罗嘉福带头出资修建。建桥的麻石是专门从长沙县丁字湾运来,质地坚硬,色泽鲜明。丁字湾的麻石为上乘的建筑材料,从古到今,黄鹤楼、岳阳楼、天安门广场都留下了它坚不可摧的身姿。

    因为溪面跨度不大,青龙桥为典型的单拱桥,桥身为半月形,曲线圆润,非常优美。远远望去桥体与溪水中的倒影一起,构成了一个满圆,虚实掩映,极富动态感。

    乾隆年间,罗典官拜御史,这座由罗氏先人修建的古桥也沾上了皇恩,渐渐地成了官家炫耀威严的专属建筑。通过青龙桥,各路文武官员皆须落轿下马,在桥头的焚字宝塔(专供秀才们焚烧废弃的字纸)前诚惶诚恐一番。在该桥拆除之前,株洲人还可以看到,桥的北端残存着百十米用横石铺就的官道。

 

66a196a1-7813-4c43-a49b-012aa51eceee.jpg

青龙桥

   

3.万福桥

    与青龙桥相邻的是万福桥,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

    青龙桥成为官家的专属通道,这给平民百姓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后来,当地绅士牵头,在距离青龙桥不远处的古溪入湘江口上游,架起了另一交通要道——“万福桥”,祈求着此桥为普通百姓能带来福祉。


记者手记
    

    以地方文脉延续绵绵的乡愁 

    因种种原因,高塘一带许多历史遗迹消失了,无论对寻根者,还是本土居民,这都是极感遗憾的事情。

    高塘社区负责人罗平称,一个村落,不仅要有青山绿水,还要有文化传承,有人文记忆,才能记得住“乡愁”。高塘正在打造“美丽乡村”,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它终究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他们规划修建罗典的凝园、罗瑶的瑶园、明德堂等传统历史文化建筑,打造罗哲、罗学瓒等革命烈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造具有湖湘民俗风格的马家河老街,并异地重建青龙桥。

    新规划的高塘“美丽乡村”,将融历史文化、居住、休闲功能于一体,确保地方文脉得到延续,这样既能让村民安居乐业,又能推动地方旅游的发展,带活一方经济。

 

本文作者:佘意明   易伟仁

相关链接

交通线路:高塘社区位于天元区,62路公交车从市中心医院经长江北路直通高塘。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