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成就红色经典的“家”字解码
Fri Jan 18 00:00:00 GMT+08:00 2019剧评者: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 张湘彦

原创歌剧《英·雄》于2018年1月18日火热出炉,神农大剧院内老中青三代观众座无虚席。创意新颖的编排,厚重深邃的主题和张力十足的音乐,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结束后,演员再三谢幕,观众们纷纷起立致敬,喝彩声、掌声经久不息。


这部以历史事实为背景的红色题材歌剧,从全国143部民族歌剧中脱颖而出,成为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的9部民族歌剧之一,是湖南省唯一入选剧目。


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让在场所有观众这般如痴如醉?或许答案就藏在这部歌剧中的“家乡”、“家书”和“家国”之中。

 

A22A4113.JPG

 

歌剧之乡孕红色经典,名角放歌颂家乡往事


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的50多名早期党员中,有一对青年夫妇尤为引人注目,他们是何孟雄与缪伯英。何孟雄(1898-1931),株洲酃县(今炎陵县)人,是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亦是株洲第一名共产党员,1931年2月7日英勇就义;缪伯英(1899-1929),长沙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1929年10月在上海病逝。


株洲的革命英雄,株洲的革命伉俪,家乡人怎么会忘记他们。选择歌剧的形式,亦是家乡用自己最丰厚的文化传承来予以颂扬。


在中国歌剧的发展史上,株洲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曾排演了《江姐》等多部大型歌剧,成功的塑造了五代“江姐”形象,巡演于祖国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以来,又先后创作、排演了《从前有座山》、《沥沥太阳雨》等大型歌剧,带回了全国“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杯与荣誉,引来了全国歌剧展演在株洲举办,收获了“歌剧之乡”、“音乐之城”的赞誉与评价。


用家乡的歌剧来记录家乡往事,成为了《英·雄》的创作初衷。这部由湖南省文化厅和株洲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大型歌剧,同样在剧里剧外,处处都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乡情”。


倾全株洲之力打造该剧,是题中应有之意。该剧荟萃了“名家”“名导”“名角”,黄定山任总导演,张林枝、谭奕玮任编剧,编导阵容不可谓不强大;杜鸣任作曲,女高音王丽达出演女主角缪伯英,男高音王传亮出演男主角何孟雄,歌声表现不可谓不著名。


聚全湖南文艺荟萃于此,是剧中隐藏亮点。王丽达是从株洲走出去的女高音,从而就对何孟雄的故事耳熟能详;张林枝是株洲培养出来的国家一级编剧,为了该剧,她进行了几个月的资料收集,赶赴长沙、炎陵、上海等多地进行采风,并七易其稿,确保了全剧的荡气回肠、绕梁余香;从湖南走出去的导演黄定山也有类似的情怀:“这是我离开湖南38年后的首部湖南本土作品,也是我接这部剧的主要原因。”


本土首演、家乡往事,也让所有的观众,从家乡名角的放歌中,感到了贴心的亲切。《英·雄》舞台上,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剧中人物中,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歌声,没有政治的说教,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千篇一律的“假、大、空”,一切是那样的自然、亲切和入情合理。而这一切更是强化了观众对历史的回忆、对现实的珍惜、对未来的展望。


与此同时,该剧既吸取了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的核心元素,又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和表演程式,采用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声腔,是弘扬民族歌剧的有益尝试。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英·雄》的演出比以往的歌剧更加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登上舞台的演员达到百余人,堪称株洲歌剧演出史上最强阵容。

 

A22A4099.JPG

 

浪漫爱情扬英雄礼赞,湘人四歌藏家书万金


除了宏大磅礴的气势之外,《英·雄》一剧中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细节上的精雕细刻。


何孟雄与缪伯英在北京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奋斗,最后双双为中国革命奉献出了他们的青春、生命和儿女、家庭。


这段历史深深打动了《英·雄》的主创团队。英雄的忠魂未远,与日月同辉。勿忘先辈们千古流芳的爱国爱民之心,才能将记忆从幽冥中召回,汲取到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这也正是主创团队创作该剧的初心。对理想信念的树立、对革命传统的继承,不忘初心不在别处,就在红色文化和英雄事迹中。


用他们两人的名字组合成“英雄”二字,是一种细腻的小心思,而这样让观众回味无穷的小细节,则在剧中的浪漫爱情中处处呈现、回环。
该剧以缪伯英与何孟雄在北大校园的美丽邂逅作为开始。缪伯英肩挎着蓝色印花包袱,手提着鞋,忽如一阵春风来。出乎观众意料的是,她打着赤脚跑上了舞台,活泼地唱着“城里的哥哥莫笑我,我打赤脚好得多,上山挑得千斤担,下水摸得泥鳅和田螺”。


一个风风火火的湘妹子形象立马映入观众眼帘。再加上此处轻快流转的唱段,把缪伯英豆蔻少女伶俐、机智的性格特点,跃然而出。同时,对她爱情的价值取向,爱得鲜明,爱得大胆,非常巧妙的实现了“出场定调”。而文质彬彬、稳重大方的何孟雄,其异于常人的气度与风采,让情窦初开的她心动而不能忘怀。


该剧一开场对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及其与性格特征相匹配的语言形态,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两人因为一本《少年中国说》而结识,在围观同学的起哄下,你一句我一语地轮流背诵;被众人称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个英,一个雄——合起来就是——大英雄!”


而更多的细节则体现在乡情、湘韵和家事之上。《英·雄》一剧通过“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幕,将两人的事业之恋、夫妻之恋、儿女之恋通过音乐和表演展现在舞台上。


俚歌、酒歌、离歌、悲歌,浓郁湖南风味的曲调,不仅仅回归真实的生活化,亦让爱情与事业,通过“歌”的方式,化成了家书。天南地北双飞客,无尽相思化做歌。


同时,这也是用新创的湘人四歌,在向湖南风骚源流的屈原《九歌》致敬,亦秉承了《九歌》之文脉,从浪漫爱情到无限追求、再升华到家国情怀之上。

 

A22A4148.JPG

 

如在第二幕《热恋·酒歌》的演绎中,就真实还原了这对“英雄”结伴比翼飞,携手并肩从事革命斗争的的情形。


1921年的秋天,在桂子飘香的季节,何孟雄与缪伯英在同志们的祝福声中结婚了。“握住你的手,握住了春风杨柳;握住你的手,握住了太阳的火热,月亮的温柔。握住你的手,十指紧相扣,从此忘了苦和忧,心底艳阳铺就。”夫妻二人男女声二重唱这场戏,唱出了两个人爱情的美好,迅速升温了戏剧的情感张力,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如果只听唱词,观众感觉到的是悱恻缠绵;如果结合剧中那句“你们的新房也是党的秘密据点”,则会让观众联想到更多。这一幕,观众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见过。比起昔日孙道临饰演的李侠,今日的何孟雄、缪伯英更真实,且源于真实: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恰恰在这里绽放,他们的新房见证了许多的历史,作为成了北京党组织的一个联络站。陈独秀赴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时,就住在他们的家中。党、团组织的早期的许多工作和活动,也在他们家中策划、安排;京汉铁路北段的总罢工也曾在这里谋划……


这恰恰是新婚燕尔的夫妻二人,在正值芳华岁月时,因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只能在短暂的相聚后又选择了离开,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浪潮之中的最真切表达和最真实的英雄礼赞。


致敬经典承历史厚重,慷慨悲歌壮家国情怀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在这一部歌剧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现实,在于还原历史的深度。《英·雄》一剧将京汉铁路北段的总罢工、“五卅”惨案等那一段难忘的历史,真实重现在舞台上,试图用普通人的命运来折射历史的进程,为观众全景式的呈现出中国革命的宏大史诗。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不仅塑造出缪伯英和何孟雄的那种大智大勇、非同凡响的气魄,还有两人肝肠寸断的爱和大义坚忍的心路历程,都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于是乎,在这个舞台上,观众并没有看到该剧被生硬地贴上主创团队人为的符号,而是虔诚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同时还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十分地接近生活,让观众回味无穷。


浪漫,在于重塑悲歌的高度。较之以往在创作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表现英雄人物的形象时,一般都注重主人公为国为人民的高尚品质,鲜有郎有情女有意的缠绵情景。《英·雄》一剧却在处理人物形象和描写主人公浪漫情怀的时候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在反映革命斗争中,对主人公进行细腻的浪漫情怀的描写,成了英雄人物人格发展中一条重要辅线,也成了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内容。


其中,最让观众震撼的场面就是,尽管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何孟雄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他和众烈士的牺牲,是如此平静从容。没有畏惧、没有遗憾,他们认为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生命是分内之事。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 随着最后一声枪响,一串镣铐跌落声,烈士们纷纷倒在血泊中。


“好汉不怕生死炼!九死无悔,还剩一回也要逞英雄!”在戏渐入佳境之时,人物越发神魂凝练,情感也走向极致。在合唱歌声的推进中,烈士们虽死犹生,戏剧场面极为感人。

 

23.JPG

 

众多观众在这一幕出现之时,都产生了一个联想——这是在向英雄致敬,这也是在向昔日红色经典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致敬。重温何孟雄与缪伯英的慷慨悲歌,会让人们想到更多,想到《刑场上的婚礼》的那对历史原型周文雍、陈铁军;想到周文雍曾经在鉴于墙壁上写下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想到更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和他们共同的家国情怀。
慷慨悲歌还不仅仅是在生死关头,该剧还尝试了在更多的场景中激荡,如用唱词将“小家”融化在“大家”之中。


王丽达将缪伯英初为人妻的那种美好感觉演绎得淋漓尽致时,亦透出了一股慷慨的独特,她唱到:“任你春夏秋冬,任你阴晴圆缺,我们一样的情怀,我们一样的情结;任你山穷水竭,任你前路曲折,我们吟唱人间,不一样的风花雪月。”她沐浴在爱与温暖中,但她在浪漫爱情中,亦透出了不一样的风花雪月、透出了不变的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该剧从舞台的呈现来看,精彩不断,可圈可点。主创团队竭尽全力地挖掘和展现了这些可令该剧更加好看的因素,人物造型、舞美布景、服装设计等创意良多。导演对人物和故事以及节奏的处理上,立足于剧本提供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的情感,以诗化的导演语汇来诠释故事。作曲也选取了湖湘特色的音乐素材,在衬托“英雄”二人风华正茂时,轻灵跳跃,地域风采浓郁;在渲染革命和悲苦场景时,浑厚旷远,富有震慑力。音乐在戏剧的场景与情境中自然流动,与剧情相得益彰。演员的表现也体现出专注与用心。但因为排练时间之紧张,有待继续打磨的空间自不可免。


但,这恰恰是一个传承,一个开始,一个记录,砥砺前行中必然走过的路程,也是株洲文化自信的又一个发端。歌剧之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已在眼前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