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竹舞》又名《赶山》,起源于攸县东部山区一带。攸县东部罗霄山脉中段的柏市、漕泊、峦山、黄丰桥等属山区地带,其山地面积约859.2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2%,海拔为300-1404.9米。这里山脉群峰耸立,绵延不断,森林密布,拥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和珍贵的动物。
据《攸县产物志》载:“野兽数多,危害农业生产,甚至人民生命安全”人们为了保护珍贵动物,保护农业生产及家禽畜牧,创造了挎竹驱赶吓野兽的民间习俗。通常野兽是晚上21点以后出没农田或旱土里偷吃,破坏庄稼,甚至偷吃鸡鸭牛羊。故而,人们特制挎竹拍打响声,一边拍打,一边呼喊,驱使野兽迅速离开。在特定的时间里,有特定的声音,有特定的道具,又是远古人们的生活习俗,它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
1987年攸县文化馆特邀张亦刚老师创作编排成舞蹈,名曰“挎竹舞”,参加株洲市文化馆(站)文艺汇演,此节目获优秀奖。1999年,《挎竹舞》代表株洲地区参加湖南省群文系统舞蹈大赛,获金奖。同年,参加湖南省中学生舞蹈大赛获金奖。
2009年8月,攸县文化馆开展了全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挎竹舞》列入了普查重点调查项目及申报名录,同时进行了文字,音像资料搜集整理的档案工作。2007年,在攸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拨款2万元,在株洲市雏鹰艺校开设民间舞蹈《挎竹舞》培训班,并列入攸县民间艺术传承项目予以保护。
挎竹驱赶野兽保护庄稼及家禽,这古老的民间习俗是很有艺术生命的。通过项目的发掘,创作及民间艺术人才的培训,挎竹舞已成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是最具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因此,保护这一项目,具有很重要的艺术值和实用价值。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