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石雕菊花石雕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雕之一,当时民众取石砌坝,无意中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石头。它与众石不同,色泽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显现着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状白色花纹,其花纹洁白晶莹、奇趣天成。于是当地阳长厚开设“补天石”作坊,采用此石雕成砚池,磨出墨汁,久润不干,具“奇石质润,色紧而声清”,深受人们喜爱。菊花石的发掘、雕刻成工艺品,虽始于清乾隆年间,但当时只作宫廷贡品,后来才流传民间。据《故宫博物院院刊》记载:“清代内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砚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约七八寸不等。”从此,浏阳菊花石和菊花石雕,名噪一时。被历代朝廷、官员、富商作为收藏、馈赠的佳品。清末民初,开始发展浮雕,半浮雕、镂穿和圆雕的茶具、酒杯、茶几、桌面、假山、花瓶等。花形由简到繁,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蝴蝶采菊、蜜蜂采花、金鸡采菊等作品,成为工艺美术珍品。清代乾隆五(1740)左右,永和镇的书画家欧锡藩和艺人程维达合作,用菊花石雕刻成砚台、笔洗、笔筒、笔架等文房用具。谭嗣同曾题刻《菊花石秋影砚铭》,赞赏故乡浏阳的菊花石砚。
菊花石雕的品种除了“假花山”、横屏等欣赏品外,还有茶壶、茶杯、碗、酒杯、桌面、像框、印盒、图章等实用品。1910年工艺美术大师戴清升的仿石菊花石雕,参加清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劝业会展览,荣获稀世珍品奖章。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戴清升雕琢的“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石头能开花”,一举荣获“珍品金获”,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1924年,菊花石雕颇为兴盛,有“补天石”等著名作坊。菊花石雕精品195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浏阳人民将一尊高1.2米,长60厘米,宽48厘米,重400公斤,号称国宝的巨型立雕珍品“石菊森山”呈现北京人民大会堂供各族人民观赏,其中菊花直径最大达54厘米,花瓣最长36厘米,最宽9厘米,“菊花”形态洁白晶莹,飘逸潇洒,共有菊花56朵菊花石雕;1984年,由艺人李鹤章精雕的荷花金鱼砚、菊花石砚等12件珍品在日本展出时引擎起轰动;1999年,为喜迎澳门回归,湖南省工艺美术馆以工艺美术大师袁耀初老师为首的五位大师耗时一年时间设计制作了双层菊花石雕《龙球》,献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00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旅游购物节”上,浏阳送展的“艳菊迎秋”、“菊花石山”、“梅菊”香炉、砚池等9件展品获“天马银奖”,并被日、港、台客商抢购一空;广州郑氏兄弟收藏的一块菊花石高1.7米,上有66朵菊花,当时被称为浏阳菊花石中菊花最多的一块菊花石,为稀世珍品。最近,一件被称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菊花石在长沙亮相。尽管浏阳盛产天然菊花石久负盛名,但整块雕制如此大型的工艺石还是首次。这块天然巨型菊花石原石重达3.5吨,为显现湖南独有的菊花石雕制工艺,3名特级石雕技师历经6个多月的精心雕琢,除雕出形态各异、婀娜多姿的188朵天然石菊花外,还雕制了18钉仰天呼啸的玉龙环绕在花石之间,花石底部是碧波荡漾的湘江,其深远的湖湘文化寓意十分深刻,成型作品高达1.5米,长为3.5米,重达1.3吨。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