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株洲老手艺人的“大筒新声”
株洲老手艺人的“大筒新声”

20160323095131_69061.png

袁清山、袁强华父子二人展示已经制作完成的大筒


在芦淞区五里墩乡一座茂林修竹的小山下,坐落着一家名为清山的乐器厂,这是一家主要生产花鼓戏大筒的民俗乐器手工作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54岁的袁清山是这里的老板,也是五里墩大筒制作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8岁开始,他便坚守着祖上传下的大筒制作技艺。


10多年前,由于花鼓戏被边缘化,制作工艺落后,以及流行文化的冲击等因素,这家乐器制作作坊一度濒临倒闭。为了让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袁清山主动求变,制作的大筒声音清脆、外形美观,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如今不仅畅销湖南各个县市的花鼓剧团,连美国、东南亚的华裔都找他买大筒。


QQ图片20170510170027.png

筒蒙上蛇皮后,袁强华仔细听着大筒的声音,这也是做大筒最为关键的一步


起源与衰弱


古老商道旁夜夜笙歌,他家制作乐器因此扬名


袁清山说家里关于花鼓戏大筒的制作技艺,要从曾祖父说起。


清朝时期的五里墩有一条1尺多宽的麻石道,那是醴陵通往长沙的商道,麻石道两旁开了不少饭馆和客栈。有商客歇脚,自然就有江湖艺人献艺,清末年间湖南流行唱花鼓戏,在五里墩的客栈里,每天都能听到江湖艺人在唱花鼓戏,当然也少不了大筒伴奏。


因为五里墩唱花鼓戏的人多了,就有人找到当地木匠——袁清山的曾祖父制作大筒、京胡等乐器,乐器做多了还挂在门面上出售。后来,袁清山祖父袁再春改进了大筒、京胡等乐器的制作工艺,他制作出来的大筒、胡琴等乐器音色纯美、外观精致,颇受长沙、醴陵一带的江湖艺人和商客的欢迎,不少人专门跑到五里墩找他,他成为长沙、醴陵一带有名的乐器制作人,尤其擅长传统花鼓乐器——大筒的制作。


随着萍浏醴铁路的修建,客商开始坐火车来往于醴陵与长沙之间,五里墩商道上的商客渐渐少了很多,而两旁的饭店和客栈,以及依附于此的乐器作坊,也一家一家关门歇业。袁再春乐器作坊的生意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但他凭借着多年攒下的口碑,始终能维持家庭生计。


1943年,五里墩被日军飞机轰炸,半条街的店铺被炸毁,袁再春的乐器作坊也被夷为平地,而袁再春本人被日本兵杀害。袁清山说,爷爷去世的时候,他父亲袁其厚只有3岁,很多制作乐器的关键技艺没有传下来。好在家里其他亲戚也懂得制作,才让这项家族技艺没有失传。


QQ图片20170510170113.png

袁清山为大筒出料,多年的手工经验让他可以当得了半个木匠


死亡与求变


眼见乐器厂一个个倒下,他不得不研究年轻人的喜好


1980年,18岁的袁清山高中毕业,成为五里墩花鼓戏大筒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袁清山说,他不忍心祖传的手艺就此失传,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乐器作坊。


这时的袁清山发现,他所面对的世界和祖辈完全不一样,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冲击下,花鼓戏越来越难吸引年轻观众。


“花鼓戏吸引不到年轻人,很可能会走向死亡。”袁清山说,作为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大筒,无疑没了未来。更让袁清山想不到的是,“寒潮来得格外早”,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民俗乐器作坊开始倒闭,袁清山的乐器作坊也受到了波及,有时一个月才卖出两三把大筒,作坊处在破产的边缘。到了80年代末,连湖南省最大的民俗乐器厂,即湖南民俗乐器厂也倒闭了,这个消息让袁清山非常震撼。


袁清山说,如果再不对大筒进行改变,他的手工作坊会像湖南民俗乐器厂一样,很快就会关门。


如何改变?袁清山专门来到长沙,找到他的老师,长沙民族乐器高级工艺师王尚雅探讨。王尚雅对袁清山说,湖南很多乐器厂倒闭的原因,是他们只生产粗糙劣质的乐器,湖南大部分县市都有花鼓戏团,把大筒的质量做好了,不愁没有市场。要提高大筒的质量,就必须对大筒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


为此,袁清山特意将两个曾在长沙民俗乐器厂制作花鼓戏大筒的师傅,请到了五里墩帮忙改进他手工作坊的乐器制造工艺。与此同时,袁清山的师傅王尚雅,也经常从长沙坐火车来到五里墩,专门指导作坊的大筒制作,袁清山说“师傅不想大筒制作手艺失传,所以他将制作手艺倾囊相授。”


大筒制作的手艺能否继续传承下去,关键在于年轻人。袁清山和师傅们商量,改变了大筒原本“柔声柔气”的风格,在制作过程中,加大了音量,让大筒的音色更清脆,并加固的各个部件,增强音准,让大筒成为更具现代感的乐器。


20160323095120_58768.png

打孔是整个制作大筒过程中唯一的机械工序


坚守与突破


一年最多卖出四千把大筒,还有美国、东南亚的买家。


经过半年多的技术改进,袁清山将大筒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不仅音色优雅、圆润、地方风味浓烈,而且外观美观大方。


他制作的大筒很快在湖南民俗乐器市场站稳了脚跟。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畅销整个湖南,他一年至少卖出1000多把大筒,最多的一年卖出了4000多把大筒。几乎湖南每个县市的花鼓戏团,都有一把袁清山做的大筒,后来连江西、广西、湖北的花鼓剧团,也找袁清山定做大筒。


2000年以后,袁清山开始频繁到长沙、广州等地参加展销会,向外地客户推销他制作的花鼓戏大筒。“买得最多的是台湾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祖籍在湖南。”袁清山说,他们忘不了湖南是养育他们的故乡,看到他所制作的大筒,让他们想起了故乡,还有台胞现场和袁清山用大筒合奏了一曲。很多香港人也找袁清山购买大筒,他们主要用于收藏,说袁清山制作的大筒,做工精湛、声音独特,具有浓烈的湖南特色。


通过台湾人和香港人,美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华裔,也找到了袁清山购买大筒,有的华裔还专程来到五里墩乡袁清山的乐器作坊。袁清山说,很多华裔对他说,看到袁清山制作的大筒,仿佛让他们看到中国的老家。


更让袁清山自豪的是,有着魅力湘女之称的大筒演奏家蔡霞,拿着袁清山制作的大筒,以独奏的形式,多次到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台湾,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


想让大筒成为主流乐器。


QQ图片20170510170140.png

打磨是制作过程中比较辛苦的环节,木屑会飘满房间


革新与梦想


尽管袁清山的大筒制作已经走在其他乐器厂的前面,但袁清山依然没有放弃对大筒的革新。如今,他每年还会做一些实验,通过各种材质的木头,调试大筒的音色。为此,他还让他的儿子袁强华,到苏州某乐器厂进修,系统地学习如何制作民俗乐器。


袁清山说,祖上关于花鼓戏大筒的手艺,已经顺利传到了第五代传人,这让他很乐观。他说,以前大筒一直作为花鼓戏的伴奏乐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演奏家,使用大筒脱离花鼓戏在各种舞台上进行独奏,湖南省音乐家协会还专门设有大筒专业委员会。所以袁清山又在思考,如何让大筒变得更好,使大筒能像二胡、小提琴一样,成为独挑大梁的主流乐器,通过对大筒不断地调试和改进,让它演奏出更美妙的音乐,这是他的梦想。


QQ图片20170510170211.png

油漆房内,袁强华正在为漆好的大筒进行打磨


QQ图片20170510170113.png

袁清山正在对筒进行蒙皮


延伸阅读


努力求变,株洲不少“非遗”获得重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株洲市还有一些非遗项目,像大筒一样获得了新生。


株洲市群艺馆副馆长李方祥说,目前株洲所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2项国家级、11项省级、58项市级保护项目,多数都已近乎“标本”。其中 “蓝印花布印染”、“烧架香”、“补锅手工技艺”、“曾剑鎏金贴金”等市级保护项目,都有失传的危险。他说,为保护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努力,每年,财政都拨出一笔经费专门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他认为,“非遗”项目若想得到较好的传承,除开靠政府的支持以外,还须摸准现代人的喜好,适应时代需求。


可喜的是,株洲目前有一些“非遗”项目,积极寻求改变,走市场化路线,在传承方面已有很大的改善。比如醴陵釉下五彩瓷、攸县槚山皮影戏等等,正是因为寻找到了市场,才得到很好的保护。


“槚山皮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坚守舞台,开拓演出市场,第五代传人宁曾伟雄领导的槚山乡皮影演出队不仅配备了摩托车,还添置了麦克风和音响等设备,观众能更加清楚地听到戏中人物的对话。看皮影戏的人多了,不仅有老人,还有小孩和年轻人,槚山皮影队也恢复到了8个,全县专职和兼职的皮影艺人已经有70多人。


“湘西的‘蓝印花布’能作为旅游商品卖钱,而我们的民间艺术至今‘隐藏在山中’。” 李方祥说,要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开发,要让以非遗项目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艺术抓住旅游升温的契机,将民间艺术与本土旅游事业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景点和景区,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拯救濒危的民间艺术。


名词解释


大筒是流行在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族拉弦乐器,形似二胡,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花鼓大筒。它还用于长沙的沙丝弦、祁阳小调的伴奏。此乐器的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的,琴筒蒙蛇皮,二根弦,用竹弓拉奏,弓上系马尾。经改革后的大筒,现已开始用于独奏。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