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彬在非遗展会上画瓷。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灰绿的叶子映衬着盛放的雅灰色荷花,黄色的花蕊点出其间的活力——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申彬的作品“蒲塘妙趣”。在山水环抱的“瓷城”湖南醴陵,她勾下这个作品的第一道线是在2015年。至此,醴陵釉下五彩技艺已经在前辈和她的笔下传承了百余年。
她传承技艺的10多年,对于这门传统技艺来说并不长,而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却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出生于1979年最后一天的申彬,在20岁出头就开始跟随师父陈扬龙学习釉下五彩技艺。陈扬龙经过30多年总结出了“薄施淡染”的分水技法,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扬龙收过300多个徒弟,但申彬从未因为自己是老爷子的儿媳而放松练习。她的丈夫陈志峰用四个字描述她创作时的样子——废寝忘食。
“能沉住气、静下心的人才能留下来。”10多年的积累让申彬意识到,“学工艺没有捷径,聪明人要下‘笨工夫’才行。”即使一年烧制成功的作品不到100件,申彬所在的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也坚持使用传统工艺。
由于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精美起点高,多用于国礼赠送和艺术陈列等,申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醴陵釉下五彩瓷更好地走进生活。摆放在会客厅的《三友灯》便是其进行融合创新的作品之一。该灯呈四方形,灯壁皆为釉下五彩瓷,在灯光的照射下,莹润通透,使用“薄施淡染”技法绘制的图案层次分明、淡雅别致,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让艺术美化生活,首先要让大多数人能把醴陵釉下五彩瓷当成日用品。”申彬说,目前“薄施淡染”技法以花木题材为主,下一步将开发一些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例如小茶杯、小碗碟等,让釉下五彩瓷闯进现代人的生活。
【非遗传承】醴陵市文化馆调研非遗项目——醴陵红薯脆片制作技艺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深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1月20日,醴陵市文化馆一行深入均楚镇均楚...[详细]
12月11日上午,株洲市首届非遗博览会、长株潭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会在市博物馆开幕,大批市民纷纷来到株洲博物馆(新馆)前坪,各色非遗美食已经摆上桌,街上人流如梭。[详细]
“攸县打铁水”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项目,日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摄制组对该项目进行记录,借助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