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唤醒千年之美 让“非遗”活起来
唤醒千年之美 让“非遗”活起来

1543367672136.jpg

攸县开展皮影戏下乡活动,受到村民欢迎。株洲日报通讯员 谭得乐 记者 谭清云 摄

补锅、打铁水、漆画……这些曾经辉煌的民间技艺,虽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采取多种方式,让其“活过来”“传下去”。

株洲有哪些非遗项目?哪些项目为市民熟知?哪些项目至今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调查】“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的知晓率很高

近日,记者在市中心广场和黄河路口随机采访了53名市民,让他们立即说出5个株洲非遗项目,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醴陵釉下五彩”或者“醴陵瓷”等关键词。作为株洲的“明星”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而且是我市知晓率最高的非遗项目。

除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外,“剪纸”“皮影戏”和“炎帝”等非遗关键词分别被46人、39人、35人提到。很多市民想不到的是,有关剪纸、皮影戏和炎帝的非遗不止一项,其中剪纸就有株洲县刘金莲剪纸、芦淞区百井剪刻纸、攸县洪氏剪纸、石峰区李映明剪纸四项;有关炎帝的非遗项目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炎帝陵祭典和省级非遗项目炎帝传说。

令人欣喜的是,我市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株洲戏曲。在上述采访对象中,有18人提到了花鼓,有14人提到了湘戏。

茶陵腐乳、攸县米粉、沙坡里腊肉等食品类非遗项目则让市民十分意外。虽然不少人经常在品尝它们,但提到这些项目的均未超过 5 人。“原来非遗也关系到我们平常的吃喝。”市民李女士说。

【数字】今年我市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5项

今年7月,市文体广新局公示了我市第七批非遗项目,所新增的15项,包括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美术7个类别。“醴陵市唐氏皮肤病疗法”填补了我市在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上的空白,“炎陵县洋岐畲族祭祖”则丰富了我市少数民族的非遗项目,云龙示范区和石峰区均首次有非遗项目入选。

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9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3项、市级73项;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4人。这些非遗项目均能代表株洲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能体现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具有重大影响,连续传承百年以上。

【保护】很多非遗项目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获悉,我市不少非遗项目几乎成了“标本”,其中“蓝印花布印染”“烧架香”“补锅手工技艺”“曾剑鎏金贴金”等市级非遗项目,均有失传的危险。

为保护非遗项目,我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格局,每年由财政拨出专项经费。采取的措施还有,推出“非遗”商城,举办各类非遗项目展览,在市文化馆建非遗馆,多所学校被确立为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等。

可喜的是,不少非遗项目正在积极寻求改变,有的走市场化路线,例如芦淞区花鼓大筒、攸县槚山皮影戏等,因为找到了市场,得到了传承和保护;有的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渐渐得到推广,如炎陵客家山歌、芦淞区百井剪刻纸,已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