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孔是整个制作大筒过程中唯一的机械工序。谭清云 谭浩瀚/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打磨是制作过程中比较辛苦的环节,木屑会飘满房间。谭清云 谭浩瀚/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筒蒙上蛇皮后,袁强华仔细听着大筒的声音,这也是做大筒最为关键的一步。谭清云 谭浩瀚/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油漆房内,袁强华正在为漆好的大筒进行打磨。谭清云 谭浩瀚/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袁清山为大筒出料,多年的手工经验让他可以当得了半个木匠。谭清云 谭浩瀚/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袁清山(左一)沉浸在大筒独奏的音乐声中。谭清云 谭浩瀚/摄 图片来源:株洲日报
在株洲芦淞区五里墩乡一座茂林修竹的小山下,经常会传来声音低沉清脆的大筒声,那里有一家主要生产大筒的民俗乐器手工作坊,传承了100多年,54岁的袁清山是这里的老板,也是市级非遗项目“青山大筒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8岁开始,他便坚守着祖上传下的大筒制作技艺。
大筒形似二胡,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花鼓大筒。10多年前,这家乐器作坊曾一度濒临倒闭。袁清山发现,他所面对的世界和祖辈完全不一样,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冲击下,花鼓戏越来越难吸引年轻观众,买花鼓大筒的人也越来越少。为了让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袁清山主动求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改进,他制作的大筒声音清脆、优雅、圆润,外形美观大方,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如今不仅畅销湖南各个县市的花鼓剧团,连美国、东南亚的华裔都找他买大筒。
对于手艺的传承,袁清山并不担心,儿子袁强华已经成为第五代传承人了。袁清山说,以前大筒一直作为花鼓戏的伴奏乐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演奏家,使用大筒脱离花鼓戏在各种舞台上进行独奏,湖南省音乐家协会还专门设有大筒专业委员会。所以袁清山又在思考,如何让大筒变得更好,使大筒能像二胡、小提琴一样,成为独挑大梁的主流乐器,通过对大筒不断地调试和改进,让它演奏出更美妙的音乐,这是他的梦想。
3月15日,我中心创排的民族歌剧《英·雄》将登陆神农大剧院,以全新的姿态向前迈进,开启株洲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序幕!3月底,歌剧《英·雄》还将作为首部晋京的重...[详细]
为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便民活动常态化,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3月2日,心灵港湾艺术团志愿者参与了石峰区清水...[详细]
耿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长征时,耿飚坚持写日记,后来被美国记者埃德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