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民间曲艺:九澧渔鼓
民间曲艺:九澧渔鼓

九澧渔鼓流行于湖南省澧水流域及周边地区。渔鼓艺人演唱时,左手抱渔鼓并执牙板和钹,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执筷子击钹,其他三指拍鼓。

演唱句工为上下句结构,全曲分闹台、引腔、正板、尾腔四部分;根据情节又有“导板”、“鸳鸯板”、“劝夫”、“骂妻”、“伸冤”、“对唱调”、“二流数板”、“三流数板”、“课子”等板式变化。


演唱的书目有《封神榜》、《说唐》、《杨家将》、《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老书目多达500余部。

2006年,九澧渔鼓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澧县文化馆为保护主体。


• 九澧渔鼓 •

民间曲艺


微信图片_20180612195108.jpg

渔鼓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简板,又称简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说唱艺术。



历史溯源


       微信图片_20180612195112.jpg


史载,临澧县城东十里的宋玉村,是2200多年前著名辞赋家宋玉被楚襄王放逐的地方。宋玉去世后,门人弟子为悼念恩师,将楠竹锯断,打通内节,击打而歌。后来,澧水河畔捕鱼为生的渔民受其影响,每遇欢乐喜庆,集聚一起,一边饮酒放歌,一边击打竹筒、竹板等器具,自娱自乐。这就是九澧渔鼓的雏形。因竹筒击打时发出"乓乓"的响声,人们仿其声称为"乓乓"。

       "乓乓"这一说唱形式在唐朝日渐成熟:竹节筒底罩上了猪板油膜,因与鼓差不多,又多为渔人所好,始称渔鼓;又因主要流传九澧流域,进而称为九澧渔鼓。

       当时,渔鼓艺人们吟唱的大多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等所作的诗句: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时任朗州(常德)司马十年。

       明末清初,九澧渔鼓历经千年演变而逐渐完善,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熟悉的以竹筒、云牙板、镲子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并具备了它鲜明的个性特征。从此,九澧渔鼓被大众接受,扎根在九澧流域这块充满灵气的土壤里。


微信图片_20180612195116.jpg


表演形式


       九澧渔鼓源于楚地,道具配置、唱词风格都留下了楚文化痕迹,特别是唱词讲究、章句整齐,这都是受楚辞赋的影响,具有楚俗巫风的远古性。

       九澧渔鼓演员集演唱、打击乐的伴奏于一体,"唱、做、念、打"皆为一人同时操作,这是一般曲艺形式所少有的,具有"唱做念打"的综合性。九澧渔鼓的演唱不拘场地,田头地边,茶馆酒楼,都可登上舞台。具有演出场地的广阔性。九澧渔鼓的演员,根据剧情需要可用声音、表情或形体动作,扮演各种人物,做到一人多角。具有角色进出的灵活性。九澧渔鼓的演员,可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具有说唱编演的快捷性。

       澧渔鼓是澧水流域优秀民间曲艺代表,继承和保护好,对区域性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章句结构是九澧渔鼓主要的音乐特征,无论哪种唱腔结构,都以最尾一句有尾腔为标志。节奏较快的由起、承、转、合四句或更多的乐句构成乐段。


非遗传承人


微信图片_20180612195125.jpg


金行文1960年从艺,师承临澧名师段训友,系九澧渔鼓李国元谱系第三代弟子。受前辈艺人的言传身教,金行文文化革命前参加县文化工作服务队,演唱《儿女风尘记》、《烈火金刚》等书目,在全县各进行巡回演唱。

此后,他又先后参加了县文艺轻骑队,青山提灌工程工地文艺宣传队,利用渔鼓这一地方曲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工地好人好事,为鼓舞士气、促进工程进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颜昌春,1965年从艺,师承临澧渔鼓艺人徐亮楚。系九澧渔鼓江用弟谱系第五代弟子。他演唱技艺精湛,唱腔独具一格,在鼓曲艺人和广大群众中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  颜昌春1964年从艺。受前辈艺人言传身教,他演唱技艺精谌。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多次在市县曲艺大赛和汇演获奖。


九澧渔鼓,

既有远古的文化背景,

又有多个民族的文化融合,

在中国曲艺史上并不常见。

其深厚的文化渊源、综合性的演唱风格、

灵活多样的角色转换,

为我国民族民间曲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