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汉刘向《列仙传》、晋葛洪《神仙传》都采集了这一传说。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申报的苏仙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读“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是西汉发生在桂阳郡治所郴县(现湖南郴州市苏仙区)的民间故事:郴县少年草药郎中苏耽,早年丧父成孤儿,他事母至孝,亲和邻里,治病救人。
后人传为:潘姑娘未婚先孕,老娘逼女弃子,女藏子于山洞,鹤护鹿乳;孤儿苏耽放牛砍柴、种橘采药,孝养娘亲;遂得道升仙。行前告母:来年天下将爆发瘟疫,请母亲用庭院井泉熬橘树叶药汤,可救治郡民。第二年果如苏耽预测,瘟疫肆虐;苏母按苏耽所嘱法子,日夜熬药,救人无数。
故事传至唐宋,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诏令“发挥声华,严饰祠宇。”苏耽出生、采药的马岭山被道教列为72福地的“天下第十八福地”,山被百姓改称苏仙岭,井被称作“橘井”。
杜甫、元结、秦观、徐霞客、蒲松龄等撰写相关诗文。宋代先后有4位皇帝赦封苏耽为“真人”、“真君”,宋真宗诗作有“橘井甘泉透胆香”句,国中遂形成“橘井泉香” 的医林典故。
传承现状
从历代文献记载、民间故事集成资料、最近口头采录的苏仙传说来看,苏仙传说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衍生出感孕出生型、种橘驱疫型、孝子寻母型、仙人斗法型等诸多型式,异文数量丰富。
苏仙传说蕴含了孝文化、悬壶济世的医家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教思想,体现南岭地域民众的民间智慧与文化创造力。
( 苏仙岭飞升亭)
历代郴州民众津津乐道苏仙传说,苏仙升天地——苏仙岭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有众多游客通过口传、图像、文字等方式领略苏仙传说的魅力;传说中的"橘井"已成为中医的标志物,由传说形成的橘井文化不仅传遍中国大江南北,并辐射影响日、韩、越等国,海外华人在唐人街设"橘井诊所",柬埔寨有"桔井省",法、奥、俄、日等国图书馆均收藏"苏耽橘井"相关资料;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中谈及中国"记医以橘井、以杏林"。
传承意义
中国古代,无论是官府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凡父母新丧,孝子都要在父母坟旁起造墓庐,枉身其内,守墓三年,以报父母养育之恩,以尽后代孝道之情。
苏母谢世,葬桔井观之左。时苏耽已成仙升天多年,虽仙凡有别,但苏耽原本极具孝心,故仍然遵依凡例守墓尽孝。每天苏仙在天庭值日之余,即坐一白色仙马驰抵苏仙岭,遥对桔井观旁的慈母墓跪拜行礼,凝视守望。
苏仙传说影响深远,派生出《孝子神仙》《桔井泉香》《桔井流芳》《天下第十八福地》等典故,来鹤楼、桔井观、苏母祠、苏母墓、苏仙桥、鹿角亭、遇仙桥、乳仙亭、白鹿洞、跨鹤台等道教名胜,与苏仙的传说交辉相映、与世共存。
苏仙传说流传地域是以郴州为中心向省内外扩散,传说中苏耽出生地郴州马岭山被道教列为福地,并在宋朝后形成"橘井泉香"、"龙蟠橘井"的医林典故。
苏仙传说地域性特征显著,承载了独具特色的孝道、道教及中医文化意蕴,影响深远,深受民众喜爱,在现今郴州民众中依旧在传承。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