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焙鱼,咱湖南人都很熟悉了,就上一撮豆豉辣椒,或炒或蒸都很下饭。但火焙鱼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您说得上来吗?湘乡的这位万师傅就说得出,而且很确切——一百二十多年前、他的曾曾祖父那一辈。
鱼皮金黄,鱼肉半透明,撕成一条条的,还是嫩嫩的水色。这些火焙鱼,都是这位万师傅做的。
所有的鱼都是水府水库捞上来的野生刁子鱼,剖开后肚子里不见一丝黑膜,趁着新鲜马上开始腌制。
腌制需要三天的时间,而后便进入了万师傅最看重的环节。
晾干蒸熟再烘干,又需要五六天的时间,鱼块已经缩水到了之前的三分之二,半透明的鱼肉紧实弹牙,闻着一股清香。
从鲜鱼到火焙鱼,十天半个月就这么过去了。到底好不好吃呢?
万师傅制作火焙鱼,最看重清洗,其实是因为选材和熏制的环节已经有了五代人的积累,熏制材料的配比保密,连记者也不告诉,至于选材,只能是当地出产的刁子鱼,以前是涟水,现在是水府水库。但就是这传承了百年的手工艺,却在五年多前差点断绝。
这条小渔船是万师傅的,和百年前没有太多区别。他说,自家的火焙鱼,也是在船上发明的。
意外发现的渔家菜很快传开,百年后涟水河畔几乎家家都会做,但万师傅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离开。
类水是指一般工业用水。从2011年起,湘乡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将十万口网箱、近四百个拦库全部拆除,并清退了库区周边的污染产业。水质变好了,鱼也恢复了鲜美。但大家都吸取了教训,不再一窝蜂的养殖。
打鱼的收入翻了四五倍,却只是这一家人现在的副业。
如今刘冬娥早已不再做火焙鱼,省下时间和精力专心自己的农家乐。但是那一条条火焙鱼的味道,始终忘不了。
像刘冬娥一家一样,将捕鱼和火焙鱼加工全都交给万望林的,在当地还有一百多户。
【非遗传承】醴陵市文化馆调研非遗项目——醴陵红薯脆片制作技艺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深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1月20日,醴陵市文化馆一行深入均楚镇均楚...[详细]
12月11日上午,株洲市首届非遗博览会、长株潭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会在市博物馆开幕,大批市民纷纷来到株洲博物馆(新馆)前坪,各色非遗美食已经摆上桌,街上人流如梭。[详细]
“攸县打铁水”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项目,日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摄制组对该项目进行记录,借助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