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民间武术《巫家拳》是为纪念该拳创始人巫必达先生而命名的一种拳种。该拳技法精湛,朴实无华,它以手法奇妙,腿法精怪,而名扬武坛。巫家拳渊源及拳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不仅被国家体委确定为拳种,并载入《中国武术史》、《中华武术手册》。
《巫家拳》既有少林拳术的各种攻防手法,又有武当内家拳法的特点。拳架紧凑,刚劲不外露,势势相连,环环相扣,无明显停顿,套路直线往返,无跌小,翻滚和跳跃动作。巫家拳拳理为交手不离七孔,手打三分,脚追七分,乘空而进,见隙必攻,手近自脚相随,意动气动劲亦动。其拳法套路有六肘、八拳、十二拳等十八种。
巫家拳是为纪念该拳创始人巫必达先生而命名的一个拳种。湖南巫家拳始祖巫必达,字有能,福建汀洲府连城人氏,生于清乾隆辛未年(1751年)八月初五辰时,逝于清嘉庆壬申年(1812年)五月十七日申时,享年61岁。其学艺福建南少林,艺成教授湖湘间,因左脚微跛,湖南民间尊称为“巫跛仙”。
《巫家拳》源于南少林,结合武当,仅有南少林拳的各种攻防手法,又有武当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固本等秘旨。
巫必达少年时习南少林拳法,青年时期远离他乡,走南闯北,历游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寻师学艺,深得武当内家拳法的精髓。乾隆末年,来湖南醴陵授徒,此后,世代相传,不断繁衍。后来,几代门人多次集体商讨,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巫家拳。
学巫家拳之始,必先以身法为主,步子坚固,身法灵活,则艺稳泰山。足抓地,势壮力猛,犹如猛虎下山。手要活,脚要实,四肢着力,自然精神百倍。手法,重用肘法,出腿暗发。讲究身随心动,万法自然。其套路无跌扑翻滚动作,拳架紧凑,动作柔中带刚,如棉里裹铁含而不露。步法以自由桩、三叉步为主,呈直线往返。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动作为柔,落点时体现为刚,中间有瞬间的发力动作,力顺劲整,刚柔相济。
巫家拳理有“出手身进步相随,意动气行力则生”。是用意识引导劲力,劲力产生运动,刚与柔,意与劲的有机结合,来完成全套动作的演练,即有太极的柔,又有形意的刚整,气势风韵别具一格。
巫家拳劲力讲究:懂劲与发劲。懂劲:是双方搭手“靠桥”通过末梢神经的感传,探知对方的力量变化,采取以彼之力还彼之身,运用力学原理将对方来力化解,是为实战中训练的一种方法,巫家拳叫探力,武学称之为懂劲。发劲:巫家拳讲究气纳入丹田,劲贯所需要的发力点,采取刚柔相济之力,气神贯通,内外结合才有爆发力。如在突发的实战中,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跟节摧,身法随,梢节领劲,随意而发,打出松活弹抖,将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发出,有如巨浪击波所产生的“射流”样的穿透力。
巫家拳的技击方法:根据巫家拳结构及拳理介绍,从字里行间中透着浓郁的形意与太极技法。如形意讲究:脚踏中门,贴身靠打,引手出动。而太极讲究:采例肘靠,崩捋挤按,四两拨千斤。故巫家拳讲究:贴身钻进,以静制动,先引后击等,采取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相结合战略,避实就虚,见隙必攻,出手敏捷,如火烧身,癫狂到极致,处处都体现了巫家拳“宁进莫停,攻防兼备”的技击特点。
在突发的实战中,巫家拳出手拦截似铁,发出为刚。不受套路招式的困扰,讲究“身随心动,万法自然”。这是武学搏击之中千古不变的真理。拳手不离七孔,丁人丁,八不八。手打三分,脚进七分,出入变化,身活爽快。凡学者,以轻为妙,依法磨练,方成一家。精熟生巧,迅速如雷,学打六年,不如真传一诀,学架干步,以熟为先,后学者,选择贤明,研究真诀,所谓打不明,讲不明,终身练功不胜人;习打无师,终身有误。
爪功、罗汉功、轻功是巫家拳的三大传统功法,为历代名师所掌握。
(一) 爪功。练习分为三个阶段:抓棉砣、掐竹筒悬垂、掐油筒悬垂。
(二) 罗汉功。罗汉功是一种气功。其功法不仅能通经活络,理顺气血,调养脏腑,收却病延年之效益,更有增长内劲,抵抗排打之功能,且受排打时,无需闭气,一任排打,了无痕迹。罗汉功的联系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练气,第二步练排打。
(三) 轻功。轻功有叫轻身法,纵跳法。是巫家下盘的重要功法。轻功的联系方法主要有直膝平地跳和直膝并跳土坑。
巫家拳套路名称有:梅花拳、太子金拳、麒麟六肘、田字六肘、正平六肘、摆门六肘、单吊六肘、十字六肘、掐吊六肘一桩(金拳)、探力心意拳、掐吊六肘二桩(木拳)、探桩心意拳、掐吊六肘三桩(水拳)、三桩六肘、掐吊六肘四桩(火拳)、掐吊六肘五桩(土拳)、掐吊六肘六桩(神拳)等。其中梅花拳、正平六肘、探桩心意拳三种已失传。
巫家拳器械套路有:巫家单刀、巫家皮龙双锏、七步连针棍、巫家四门凳、巫家六合耙。
巫家拳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庆华先生,出生与1953年8月5日,毕业于醴陵市第八中,现任醴陵市巫家武术学校校长、总教练。曾先后在郴洲、国营七一一矿、回群力瓷厂工作。他12岁在姨夫身边习练巫家拳,先后拜师多名。1984年9月,参加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1992年,曾庆华被认定为湖南巫家拳的代表传人,被《湖南武术拳械录》收录。1995年,年度会中,《论散打比赛的心里基础》论文,被湖南省武术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日建交20周年在湖南长沙展览馆举行书法大赛时,组委会特邀曾庆华及队员们在开幕式表演,受到省领导和日本朋友的一致好评。曾庆华的二指弹《中国民间大辞典》。1994年,率领参加株洲市第二届武术擂台比赛,获金牌多枚,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992年,任醴陵市武术协会副主席。2001年起,历任醴陵市政协委员。2005年,被世界武术研究学会聘为副会长,并被世界武术研究学会任命为株洲理事会会长。同时,被国际资质认证委员会考核为高级段位。曾庆华不但爱好武术,而且能治伤接骨,擒拿封闭药物等,为群众解决诸多疑难病症。为武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巫家拳的主要特征:
一、拳架严谨,招势古朴。拳架结构严密,布局合理,运行路线多为直线往返运动。活动范围小,保持了南拳的“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
二、不丁不八,桩势奇特。胛剪桩(又称长三桩,柳叶桩)为基本桩势。
三、散手搏击,别具一格。巫家拳法最擅搏击,以进攻、短打、连击为鲜明特色。与人搏击,讲究“呼神变相”、“惊风弹淬”是巫家拳法劲的特技。
巫家拳源于南少林,结合武当,既有南少林拳的各种攻防手法,又有武当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固本等秘旨,风格独特,架势优美,体系完整,尤善技击,为湖南主要拳种之一。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