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堂市乡谭建强制鼓(市级)
堂市乡谭建强制鼓(市级)

谭建强制鼓.jpg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 000年的历史。在古代,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制鼓技艺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鼓类乐器的品种繁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谭建强,男,1974年10月出生于堂市乡板塘村,家中排行老四,初中毕业,17岁开始跟随父亲谭梅初学习制鼓,是株洲县堂市制鼓的掌门人。他家三代制鼓,前后约有100年制鼓经历。爷爷谭春河从小跟其师父学制鼓,学到了一手制鼓的好手艺,出师后回到老家独立制鼓,形成了家庭制鼓作坊,传艺于谭建强父亲谭梅初。谭建强四个兄弟,都曾随父亲谭梅初上门给人制鼓,由于上门制鼓要携带很多工具和牛皮等,当时交通又很不方便,制鼓艺人很辛苦,收入也很低,谭建强有三个兄弟最后都改行,只有谭建强能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坚持学习制鼓手艺。

 

谭建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制鼓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开始学习制鼓的,他接手的谭家制鼓作坊一年只做几十面鼓,但他经常向同行虚心请教,肯动脑子,不断改进工艺,改造工具,改善外观,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制鼓才渐渐得到发展,有了名气,上门订鼓的客户越来越多,一改过去上门制鼓为客户登门订鼓的局面,客户们称他的鼓为“株洲鼓”。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声名渐起的谭家大鼓,一年制作一千面鼓也供不应求,年销售额达1 0万余元,产品远销广东、广西、湖北以及本省的各地州市。

 

谭建强制鼓代表产品主要有威风鼓、中鼓、小鼓。威风鼓直径一米以上,两张牛皮才能蒙一面鼓,主要用于大型庆祝活动和大型表演用;中鼓直径一尺以上,一米以下,主要是用于耍龙灯、舞狮、划龙舟以及小型文艺节目表演用;小鼓直径一尺以下,主要用于戏曲乐队演出、农村婚庆、丧葬用。特殊型号的鼓也可根据客户的需要订制。

 

谭建强制作鼓有其独特的技艺,一是他做出了父辈们难以企望的直径二米四的“威风大鼓”,竟无一颗铁钉、铜钉,全是竹钉制作,不仅保持了南方大鼓的清润特色,而且他的“威风大鼓”深沉有力、声震四方。中鼓又叫“堂鼓”,清越铿锵、催人奋进;“小鼓”清新悦耳,喜庆欢畅。二是制鼓所选用的材料是本色牛皮,不用化学加工和处理,凉干后即可使用,制作出的鼓使用寿命长,不容易腐烂,音质好。

 

谭建强制鼓工艺流程主要是:选材---制桶---削模---蒙皮子---钉竹钉---抛光---上漆---上环抱。所说选材,主要是指蒙鼓面用的皮材和制鼓身用的木材。皮材选用老牛皮,而且越老越好,起码要有3年以上的牛皮才能制鼓面,制成的鼓面音色好,经久耐用,牛皮太嫩,容易开裂、崩烂。要使鼓经久耐用,美观大方,一般要选用杉木、樟木、松树木,这些木材的优点是不变形、不翘不裂,便于钉竹钉。在上述制鼓工艺流程里,除了选材很重要,削模要保证鼓身圆滑,蒙皮子是制鼓工艺中最关键的一步。第一次蒙好皮子后,必须柔松,柔松以后又必须将皮子蒙紧,反复数次后,再敲打皮面,直到音色清亮为好。

 

在2007年3月至8月,谭建强参加了株洲县优秀民间艺人评选活动,夺得7民间工艺美术类(制鼓)一等奖,他被株洲县人民政府授予了“优秀民间艺人”的光荣称号。2007年株洲县人民政府安排有关部门对堂市谭建强制鼓进行了收集、整理,确定为民间手工技艺类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并申报为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