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因其有较高的欣赏性、娱乐性,以及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株洲县太湖乡永福村唐升习,男,1927年出生,系太湖乡永福村人,是株洲县远近闻名的皮影戏艺人,出生于皮影戏世家,其父亲唐荣高,从小跟随外祖父外出演戏,靠演皮影戏收入养家糊口。唐升习出生后,受皮影戏的熏陶,1岁多就踩着小板凳参加演出,因年小不会唱,由父亲唐荣高代唱,深受观众喜爱。为了更好地学习皮影戏,父亲送他读私塾1年,读小学2年。回家后继续跟随父亲走南闯北,从事影戏生涯,是唐氏皮影戏的第三代传人,在攸县、醴陵、湘潭、衡山、株洲等地演出较多,1 9 5 6年在攸县参加湖南省民间皮影戏汇演演出获铜奖。 19岁在株洲县太湖乡定居后,继续演出7 0余年.被当地称为“皮影唐”。2 00 7年3月至8月,唐升习参加了“株洲县优秀民间艺人评选”活动,夺得了民间表演类一等奖(皮影戏),他本人被株洲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间艺人”光荣称号,太湖乡永福村被评为“民间艺术特色乡村”“皮影之村”。
唐升习皮影戏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演出的设备非常轻便,便于流动演出。演出所用影人、影窗布幕及灯箱非常轻便,只要用几个箱子装好,挑起来就可以出外演出。
2、演出场地要求不高。皮影戏演出场地的大小只要能架好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
3、演出艺人少。由于演皮影戏注重表演者的操耍技巧和唱功,往往一个人可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六、七个表演者就能演出几十台大戏。
4、演出内容不受时空限制。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
5、表演艺人不受唱腔上的限制。由于表演人少,往往一个人要扮演、扮唱其他影人角色,男声可配唱或兼唱女声,女声亦可以配唱或兼唱男声。
唐升习皮影演出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统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等。主要剧目有:《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封神榜》、《三国演义》、《二度梅》、《粉层楼》、《西游记》、《三子贵》、《杨家将》、《岳飞传》、《西厢记》等。
根据剧目演出的需要,皮影艺人需要制作许多皮影,唐升习皮影制作有5个步骤:
一是选材。用面粉将牛皮纸一层一层糊好,使之成为硬壳纸。
二是描样。用糊好晾晒干的硬壳纸剪裁成影人形状,手、足、颈等关节部位要分开。
三是雕镂。主要是在影人服饰上雕刻和镂花,以及发式的造型。
四是着色。根据影人性别、年龄、性格、服饰搭配上色。
五是缝合。影人因表演的需要,活动部位、关节部位要能移动,动作自如,需注意缝合。
皮影戏演出主要器乐:板鼓、铜钞、铜锣、二胡、大同、唢呐。
由于清代后期至解放前的连年战乱,社会动荡,皮影行业一蹶不振,万户凋零。再经“文革”、“破四旧”对皮影戏的重创,以及后来电影、电视等文化传媒的兴起,许多年青人追求时尚,欣赏皮影艺术的人越来越少,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皮影艺术日渐衰落,面临着失传的困境,亟待保护和加以传承,否则将是对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种巨大损失。2007年,株洲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太湖唐升习皮影”进行了挖掘整理,公布为株洲县第一批县级民间杂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为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醴陵市文化馆调研非遗项目——醴陵红薯脆片制作技艺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深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1月20日,醴陵市文化馆一行深入均楚镇均楚...[详细]
12月11日上午,株洲市首届非遗博览会、长株潭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会在市博物馆开幕,大批市民纷纷来到株洲博物馆(新馆)前坪,各色非遗美食已经摆上桌,街上人流如梭。[详细]
“攸县打铁水”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项目,日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摄制组对该项目进行记录,借助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