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思情鬼歌(市级)
思情鬼歌(市级)

思情鬼歌.jpg

 

醴陵民歌《思情鬼歌》是独具醴陵特色的民间歌曲,影响大,流传广,现已被列入第一批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醴陵于东汉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醴陵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东临江西萍乡,西接株洲,南靠攸县,北傍浏阳,丘陵接壤,河流均布,四季分明。主干渌江河,源于赣西萍水,流经城区,注入湘江。这里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是中国著名的瓷城和花炮之乡。

 

醴陵人历来政治热情高,人文地位显赫。在大革命时期,曾是国共两党的“将军县”,从这里走出了李立三、左权、杨德志、陈明仁、程潜、耿飚等军政名流,著名的“萍浏醴起义”也从这里发起。

 

醴陵民歌《思情鬼歌》是在1956年文化部挖掘“民间音乐舞蹈”的活动中挖掘整理出来的。

 

当时的原唱为泉湖村阳和春老人,由省歌舞团胡雍霖老师记谱,县文化馆黎修文、肖家蒲、文运兵记词,记录下了《鬼歌子》。整理后,由泉湖村谭金祥(女)、易××(男)首唱。先参加县里汇演,又参加地区汇演,再参加省里汇演,在省里汇演由陈扬辉代替了易××,被评为演出一等奖。

 

《鬼歌子》改为《思情鬼歌》是县文化馆肖家蒲所改。

 

该歌曲于1957年3月代表湖南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极大成功,三次谢幕,演员在怀仁堂受到周总理、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思情鬼歌》属于典型的地域风格歌曲,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流传至今,已被各种形式采用于新的音乐作品,被很多名家演唱。但以其原腔原词演唱并达到基本标准的人已逐日减少。

 

民国年间,醴陵外出求学、贸易、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变革运动者甚多,从外国、外地带回来许多新的思想、新的政治主张、新的生活方式,为醴陵民众所接受,其中反对旧式的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为广大未婚青少年所推崇,他们力争挣脱父母之命、媒勺之言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爱慕的对象,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婚姻,以《鬼歌子》为代表的醴陵民歌就是对这种业已成风的社会现象的典型化写照和赞许。

 

醴陵方言音调比较独特,有六个声调,比音乐旋律中的七声音阶只差一个音调,在外人听来,醴陵人讲话有些像唱歌,把生活中的语言稍事诗歌化、节奏化一下,信口哼来,就是一首小调。

 

醴陵人向来习惯把人的聪明说成“拐”(可能是“乖”的偏音),把机灵说成“鬼”,意为主意多,捉摸不透,超出常人,某人有什么不一般的表现,有什么成就,旁人的赞叹,第一句往往就是“你咯只(音:答)鬼吔……”。且民间素有偏爱幼子、幼女的自然习惯,在子女排行中,幼者为“满”(man),而家中“满崽”、“满女”得宠,由此引申,女孩的男朋友被称作“满哥哥”,也就不为牵强了。在一群男女青年中,议论某女的男朋友,都说成某女的“满哥哥”。进而聪明、机灵的“满哥”成为相恋女孩心中的偶像,则会产生一个昵称—“满哥哥鬼”。

 

有心人把男女之间那种追求婚姻自由的主张,那种质朴无华、亦隐亦现的怀恋之情,以最简单的,不很规范的语言,规之以口语化、节奏化、旋律化,日渐形成了传唱于乡间的醴陵民歌。经多年的传唱,民间艺人的提炼加工,使它具有了固定的旋律格局,通俗易唱,极具醴陵地方特色,有的还可以填词、翻唱,深受同乡的欢迎,因而流传至今。

 

规范的《鬼歌子》是由醴陵城郊泉湖村的民间艺人杨和春老先生传唱的。1956年,被县文化馆推选参加湘潭地区民间文艺汇演,由易××、谭金祥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表演,获表演一等奖,并通过选拔赴省参加汇演。此间,醴陵文化馆对《鬼歌子》的歌名进行了推敲,根据歌曲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由肖家蒲老师把它更名为《思情鬼歌》,改为陈扬辉和谭金祥表演,再获一等奖,并被推选为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57年3月进京演出于天桥剧场,引起轰动,在热烈的掌声中演员谢幕三次,欲罢不已,只好复唱了其中片断,才得以卸场,并到了中南海怀仁堂接受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中央领导对该节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回醴陵后,陈扬辉、谭金祥二位演员分别调入湖南省民间歌舞团(今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和湖南省歌舞剧团(后因一些原因,他们又都回到了醴陵)。

 

此后,由于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反映爱情的作品一度被排斥在各种舞台之外,被冠以“封、资、修”的糟粕。多年不得以与观众见面,传唱者亦寥寥无几,直到80年代,为宣传婚事新办、计划生育,由文化馆刘冰冠老师创作了新唱词《退彩礼》,押入《思情鬼歌》的音韵翻唱,参加了“湘潭地区业余文艺调演”,由朱家团、李社香二位表演,重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而后,通过歌词,扩充旋律,经常被搬上文艺演出舞台,表演形式也不再是单纯的男女对唱,内容也由单一的情歌发展为抒发对当地风俗民情、人文景观、新生事物、时事政策的赞叹、宣传,使之服务于文艺“两为”方针。

 

近年来,外地的文艺团体也以醴陵民歌为素材进行变奏表演,推向了中央电视台,《思情鬼歌》还由青年歌唱家王丽达、雷佳唱到了广西国际民歌节,本地创作演出的舞蹈音乐也以该素材贯穿。

 

醴陵民歌《思情鬼歌》属于典型的地域风格歌曲,独一无二,具有鲜明的个性,无论是原腔原板的演唱,还是改词扩腔的演唱,或以之为素材改编成其它的音乐型式,只要没有脱离它的母体,都会使该音乐作品打上深深的醴陵印记,不会混同于其他地方的音乐风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思情鬼歌》在全国广为传唱,自挖掘、整理以来,共采取了一下保护措施,传承情况较好。

 

1、收集整理,进京演出56年收集整理,经县、地、省演出后,57年3月进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84年7月再次填词改编,进省演出,并被拍成电视。

 

2、重新配器,制成光碟,2004年将《思情鬼歌》、《芦茅歌》、《采花歌》、《劝嫁歌》等制成光碟,以便长期保存,《思情鬼歌》还作为当年“北京国际博览会”醴陵展区的唯一背景音乐。当年株洲电视台还以该曲制成电视片“情思鬼歌”,在全省播放。

 

3、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派出醴陵民歌传承人下机关、学校、厂矿、农村传授醴陵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4、“世博会株洲日”《思情鬼歌》是主打节目

 

5、将重新编排的《思情鬼歌》在全国农民汇演和全省农民艺术节中演出,并获丰收奖。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