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洪(右)和孙子李茂东在工作间。
李科洪对孙子现在的制作技艺感到满意。
大小不一,音调高低不一的“李氏唢呐”。
长杆大碗震天响。清亮高亢的唢呐声在长沙宁乡市东湖塘镇靳江河边响起,正是远近闻名的唢呐制作艺人李科洪正在吹曲。
“唢呐要自己吹得好,才能做得好。”整个湖南制作唢呐的有几十家,出名的却就两三家,李科洪说,这就是秘诀。
远近闻名的“李氏唢呐”
小小一个工作间、一间厂房,李科洪和儿子李越强、孙子李茂东,一家三代经营起他们的“李氏唢呐”厂。已经做了40年唢呐的李科洪,在这个小小的家族企业里,主要承担技术指导、质检和调试工作。他的工作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不同音调的唢呐,其间散落着一些铜片和木屑,一个定音哨。
今年70岁的李科洪,自小就对器乐非常爱好,9岁起学吹唢呐,自此对唢呐的热忱一发不可收拾。35岁,他萌生了自己制作唢呐的念头,不断地揣摩、试验,终于制作出第一支唢呐。虽然外观比较粗糙,音色也不太理想,但李科洪仍旧非常兴奋。之后,他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调试,制作出来的唢呐外形越来越漂亮,音色越来越圆润、优美,强而不躁,弱而不虚,成为远近闻名的宝贝。
40年过去,数万只唢呐经李科洪手中出来,把欢乐或哀伤的曲子带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峡对岸的台湾,很多人慕名到李科洪家上门购买。
一支唢呐调试几十到百余次
“唢呐最大的特点,在于音量、音高、音色出神入化的变化,这不仅在于演奏者的口手技巧,更依靠唢呐的反应。唢呐制作,就是赋予木头、铜片以生命。”李科洪说。
他介绍,唢呐分天心、杆、筒套、喇叭口四个部分,其中天心和杆整体呈锥形,却又不是直线形的锥形,从上到下,每一小段的锥度都不同,外行用肉眼很难看出其中细微的区别。而锥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唢呐的音色、音量、音高。
因此,一把唢呐,为追求音色上的正统和音准上的精确,这儿锤一下,那儿钻一下,那里再磨一下,大小调试,少则几十次,多则上百次。“要符合国际标准音,调一回,吹一回,不行就再调,全靠经验把握。”
祖孙三代接力传承
唢呐作为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的一种民间吹管乐器,在娱乐消遣方式远不如今天多样化的年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吹得好或不好,很多人都会买一支唢呐。但如今,唢呐等传统乐器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会吹唢呐的人越来越少。
尽管如此,做了一辈子唢呐的李科洪,不忍让这门老手艺失传,将在镇兽医站上班的儿子李越强喊回家,专心随他一起做唢呐。对孙子李茂东,李科洪也是从小培养。李茂东9岁就能吹奏《打靶归来》这样的唢呐名曲,现在18岁,已对唢呐天心和喇叭口的制作技艺了然于心,这让李科洪感到很满意。如今,祖孙三代人,一年下来能制作1200支左右唢呐,除掉各项成本,一年也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吹不好唢呐,是做不出好唢呐的。”李科洪说。制作唢呐之余,李科洪经常和三五个唢呐演奏者围坐一团,吹唱着一曲曲撩动人心的乐章,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