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余小平:八角钱拜师传承长沙山歌
余小平:八角钱拜师传承长沙山歌

余小平演唱长沙山歌。

 

余小平讲述“山歌王”的由来。

 

余小平主编的《北山山歌》。

  

“我在那山上好打那歌,北山冲里美女多……大山高处出湿烟,小小池塘出娇咯哦莲,黄泥塘内出白咧藕哦,荷叶莲蓬出水啰边,翻山过坳我俩结成啰缘……高山砍柴不用刀,大河里驾船不用啰槁……”

 

高亢悠长的山歌声划破了深秋清晨的薄雾,传向远方。湖南长沙县北山镇的曲水河边,长沙山歌传承人余小平正在引吭高歌。

 

“余伢子”八角钱拜师

 

今年61岁的余小平,是北山镇原文化站长,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5年,担任文化站长18年。2016年12月,长沙山歌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余小平被评为长沙山歌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上世纪70年代,北山田间劳动现场。

 

“啊哩……啊哩啊哩啊咧……那桐子树开白啊花,情姐爱我我爱啰她,情姐嫌我年纪小咧,我爱那情姐一枝啰花……”每到劳动歇息时,还是“余伢子”的余小平就喜欢唱上两嗓子。“在我大概10岁的时候,拜了村里的任连生老师傅学山歌”,那时家开酱园的余小平家境宽裕,花了8角钱买来一斤白酒拜师学山歌,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这算得上是超前的想法了。“我很幸运,那时家里很支持我学山歌,这一学,就是大半辈子。数起来,我算是长沙山歌的第三代传人了。”余小平细细叙说着,苍老的面庞上充满了骄傲。

 

田间劳作山歌应运而生

 

长沙山歌唱腔高亢,自由舒展,旋律悠长,歌词以方言演绎为多,有秦腔之风韵,湘剧之风华。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山歌产生的历史悠久绵长,人们在艰辛的生产劳动之中,需要相互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鼓舞劳作的斗志,山歌便应时而生。

 

山歌没有曲谱,靠的是口传心授。人们在田地里边劳作,边就地取材唱山歌,质朴无华、简单快乐。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田间地头村民们对山歌的热闹场景,余小平眼里闪着矍铄的目光:“那时大家下田生产,干累了就喊上不远处的同伴,你一句,我一句唱起山歌,好不热闹!”

 

传承山歌成为终生事业

 

新世纪的中国乡村,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基层文化形态也是沧海桑田。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再没有那种高人气、大场景的劳动场面,山歌也失去它存在的动因。

 

“现在村里的孩子长大后,大多在外打工谋生计,种地的人少了,学习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为了将山歌传承下去,余小平正将自己4岁大的外孙作为“第四代传人”进行培养。“很多人说山歌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我不这么认为。山歌里饱含了先人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印记,这对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和将来的发展都是很有价值的,近些年我们国家提倡的文化复兴不也正契合山歌的传承保护吗?”

山歌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基层文化、一种丰富的民间文学,记录整理已经迫在眉睫。40多年后的今天,当余小平在搜集整理并出版《北山山歌》时,山歌于他,已经入脑入心,是爱好,更是一生的事业。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