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湘潭非遗文化】火龙舞:火光锣声传百年
【湘潭非遗文化】火龙舞:火光锣声传百年

微信图片_20180719091315.jpg


微信图片_20180719091532.jpg

 

“火龙”“出山”闹元宵

 

“火龙舞在湘潭已经传承140多年了。每年正月十五和六月初六,我们村里的田间地头和乡间小径,都会有一条腾空飞起的‘火龙’穿梭游弋。火龙经过的地方,火花四溅,夜空如昼,锣鼓喧嚣,场面热闹非凡。”尹国军回忆,在30余名高举龙架与龙衣的舞龙人手上,高昂的龙头威武地抖动与旋转,长长的龙身里油纸捻子燃烧旺盛,舞动起来火星四溅,灵活自如。

 

“到庙中祈福是火龙仪式的开始,我们把这称为‘起昌’。倒一碗酒,杀一只雄鸡,滴一滴鸡血在酒碗里。凡耍灯人都必须喝一口,这叫‘吃血酒’。吃了血酒耍起灯来‘昌劲’足,这股‘昌劲’可使灯火格外明亮。”一说起舞火龙,尹国军眉飞色舞。他告诉我们,在“起昌”“打纽丝”“起轿”等仪式之后,由3名会首组成的“亮壳子”、大锣大鼓以及高举着的两盏寓意“威武肃穆”的牌灯摆阵而立,紧随其后,龙珠、龙头、龙把子、龙尾依次排开。伴随着热闹的吆喝声与锣鼓声,“火龙”便威武“出山”。

 

竹埠村的村民们认为,火龙进门寓意吉祥平安,他们会早早准备好香案、米酒,迎接“火龙”进门。正月十五这天,火龙必须进入家中的每一间房,每进一扇门,主人都会拿出香烟、糖果用来招呼舞龙人,相互之间报以吉祥话。村民们把“火龙仪式”看得和春节、中秋一样重要。

  

将火龙舞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一条龙舞要得精彩,关键都在队长身上。龙头必须耍得威武,这样才能对得起制作火龙的辛苦和村民的翘首以盼。今年47岁的尹国军是竹埠村火龙舞第七代传承人,也是湘潭“火龙”协会成员,他在舞龙队中担任着龙头的位置。

 

尹国军从16岁开始练习火龙舞,已经舞火龙30多年了。每年元宵节,他都会组织由会首、牌灯、舞龙队、锣鼓队等组成火龙队到村里挨家挨户舞龙,为大家送去新年的祝福。

 

火龙仪式的逐渐衰落,让队长尹国军倍加珍惜每次仪式。今年正月十五,尹国军让他年仅16岁的儿子上阵,接替他为村民送去祝福。尹国军说,火龙队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会永葆活力,见到儿子对火龙舞非常感兴趣,他特别欣慰,希望自己舞火龙的技艺能通过儿子继续传承下去。

 

为了传承火龙舞,尹国军还从非遗文化进课堂做切入口,悉心向湘潭市的学生传授表演技巧。“火龙舞这一传统文化正慢慢流失,如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少,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火龙舞的队伍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尹国军和所有火龙舞爱好者的梦想。

 

寻找新的火龙技艺传承人

 

火龙耍起来不易,制作起来更是复杂,一条火龙从开始到完成要耗时半个月,总共6人完成。在竹埠村,除了正月十五,六月初六也是大日子。与正月十五舞龙闹元宵不同,六月初六这一天里,村民们要用火龙来望丰收。

 

70多岁的宋国林制作火龙多年,这门手艺他早已炉火纯青,今年六月初六祭奠上的火龙便是他与其他5位老人共同完成。

 

将火皮纸裁成两寸宽的条状,拧成麻花状纸绳,长短、粗细、松紧一致,成绳后捆成团在煮沸的茶油中浸润……宋国林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向我们演示着制作火龙的每一道工序。用火皮纸制作而成的油链子是火龙在夜晚照明的关键,同时,也是火龙区别于一般纸龙的重要特点。用这种方式制作而成的油链子,可保证火龙在黑夜里长达一个多小时不灭。

 

“对制作人员的要求,主要是心细,老话叫细料功夫。”宋国林说。然而,这种纯手工,技术精巧,讲究传统的造龙技术正在慢慢衰落。曾在湘潭盛极一时的火龙仪式,因为历史原因、人口流动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到如今只有竹埠村仍保留着这一传统,而精巧的造龙技术也变成了“一枝独秀”。


“学这个要沉下心来,要有耐心,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宋国林说。火龙的制作要经过木艺、竹艺、布艺、彩绘等多种工艺技巧,这些全是手工操作,每一步都有讲究,环环相扣。近几年,村里人外出创业,火龙人越来越少,老一辈火龙人也在逐渐离世,制造火龙的技艺面临失传危机。为了不使火龙舞这一文化失传,宋国林正着力寻找火龙技艺传承人。“做火龙不下几年狠功夫是出不了师的,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不愿意干。我今年70多岁了,身子骨还算硬朗,能做多久就做多久。”凝望着手中的火龙,宋国林说。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