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打铁水、漆画……这些曾经辉煌的民间技艺,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与记忆。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何发扬国粹,让株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并得到更好的传承?
花鼓大筒在绝境中浴火重生
大筒是流行在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族拉弦乐器,形似二胡,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花鼓大筒。
在芦淞区五里墩乡一座茂林修竹的小山下,坐落着一家名为清山的乐器厂,这是一家主要生产花鼓戏大筒的民俗乐器手工作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54岁的袁清山是这里的老板,也是大筒制作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8岁开始,他便坚守着祖上传下的大筒制作技艺。
1980年,袁清山高中毕业,开始从事花鼓戏大筒制作。这时的他发现,他所面对的世界和祖辈完全不一样,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冲击下,花鼓戏越来越难吸引年轻观众。于是,他跑到长沙请来师傅王尚雅进行指导。
经过半年多的技术改进,大筒不仅音色优雅、圆润、地方风味浓烈,而且外观美观大方。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畅销整个湖南。
2000年以后,袁清山开始频繁到长沙、广州等地参加展销会,向外地客户推销他制作的花鼓戏大筒,美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华裔都十分看重他的手艺。更让袁清山自豪的是,有着魅力湘女之称的大筒演奏家蔡霞,拿着袁清山制作的大筒,以独奏的形式,多次到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台湾,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
尽管袁清山的大筒制作已经走在其他乐器厂的前面,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大筒的革新。如今,他每年还会做一些实验,通过各种材质的木头,调试大筒的音色。“如何让大筒变得更好,让它演奏出更美妙的音乐,是他的梦想。”
【非遗传承】醴陵市文化馆调研非遗项目——醴陵红薯脆片制作技艺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深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1月20日,醴陵市文化馆一行深入均楚镇均楚...[详细]
12月11日上午,株洲市首届非遗博览会、长株潭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会在市博物馆开幕,大批市民纷纷来到株洲博物馆(新馆)前坪,各色非遗美食已经摆上桌,街上人流如梭。[详细]
“攸县打铁水”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项目,日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摄制组对该项目进行记录,借助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