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非遗进校园、进市场,得到有效传承
非遗进校园、进市场,得到有效传承

目前,株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2项国家级、13项省级、58项市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 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4人。这些非遗项目中,多数已近乎“标本”,其中“蓝印花布印染”“烧架香”“补锅手工技艺”“曾剑鎏金贴金”等市级保护项目,都有失传的危险。


微信图片_20180720103340.jpg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构建了“非遗”保护工作四级(市、县、乡、村)联动格局,每年财政都拨出一笔经费专门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动非遗产品进市场,推出“非遗”商城。10多所学校被确立为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基地。


 

市群艺馆副馆长李方祥介绍,由于缺乏专业的保护人才和骨干,尤其是县市区、乡镇两级,很多从事这项工作的为兼职人员。“保护意识不够,队伍不专业,制度不完善,资金缺口大,传承后继无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重重困境。”


可喜的是,株洲目前有很多非遗项目,在积极寻求改变,有的走市场化路线,例如芦淞区花鼓大筒、攸县槚山皮影戏等,因为寻找到了市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的通过“非遗”进校园,如炎陵客家山歌、芦淞区百井剪刻纸,渐渐得到推广,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