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蓝印花布印染(市级)
蓝印花布印染(市级)

蓝印花布.jpg



  蓝印花印染工艺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传说为嘉定一归姓者发明,流传于茶陵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蓝印花布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头巾等。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如五福(蝙蝠)捧寿、吉庆有余(鱼)、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后来蓝印花布面料已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到宽幅布,由土布发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纺布,花色品种也日益增多。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蓝印花工艺织品深受当地老百姓的青睐,尤其下东乡四联村的蒋端美在外地深造学习返乡后,带领四个儿子(蒋石苟、蒋友信、蒋友柏、蒋友义)开办家庭式蓝印花印染作坊始,蓝印花布在茶陵曾风靡一时。该工艺生产的蓝印花布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并且花色品种繁多,有龙、凤呈祥,狮子滚球、荷花板、豆腐角花板、百鸟图板等各种花样,大花套小花,特别漂亮、鲜艳,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水准,且保暖防潮、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物美价廉,历来为老百姓所喜爱,每家闺女的嫁妆,都选用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几乎成为劳动人民的专用布料。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自然回归的意识增强,蓝印花布品也被作为文物收藏。


  茶陵蓝印花印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采用土靛印染。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春播秋收,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它是一种纯天然染色颜料,具有无污染、环保型特点,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茶陵蓝印花印染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挑选坯布:农家一般都挑选白土棉布为底料,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乡下用土车手工纺织的纯棉沙而制作的纯棉坯布。


  裱纸: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镂刻花版: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上桐油: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刮浆: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选用石灰豆浆浆料刮在白土棉布上然后,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有用铁煅而成的,手柄为木制圆型,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的。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放在火锅里水煮十余分钟捞起,投入缸内染色。


  染色: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刮灰:染好布匹通过晾晒后再进行刮灰,把染色以后的防染浆刮掉。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刮浆时特别要小心仔细不能刮坏棉布。染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露出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自然纹理就是蓝印花布艺术的灵魂。


  清洗、晾晒: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蓝印花布呈深蓝色,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晒干后,给人厚朴、沉实之感,故民间有人称它“老蓝花布”。染好后刮去浅浮灰浆,为灰浆所封密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即使出于同一个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显出千变万化。民间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蓝印花布艺术风格,受到人们赞美。


  至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就采用了一种化学方法印染,化学染料染色简单易操作,加工速度快。用硫化兰,硫化碱比例配备倒入水缸,加温80摄氏度左右,浸染10-15分钟再凉干,后又反复浸染几次即可。


  茶陵地区95%的农村家庭应用自纺自织的白布印制成蓝印花布,并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在近半个世纪里,人们朝夕相处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蓝印花布。这种扎根在民间的青花布在民俗风情中体现出民族心理特征,成为农民之间传达和沟通内心情感的媒介。


  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因受到工艺的制约,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断刀的影响,民间艺人既要考虑到花版结实耐用,又要顾及到所刻花纹的形象特征。艺人们巧妙应用了夸张的手法,以意写实,描绘大众所喜爱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创造出许多淳朴稚拙、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演绎很多民间神话故事。在纹样造型上,以蓝底白花中的点、线为主,有时用纯点构成纹样。在白底蓝花中,一般点、线、面交错组合,纹样大都是粗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还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痕迹。它的纹样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琐,给人以蓝白美的享受。蓝印花布纹样的点,不仅有吉祥、多子多孙的意思,而且密集起来能当作虚线、虚面,它的线笔断意连,富有方向感,对变化、动静的表现较为强烈。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细、长短等变化,并结合不同的物象特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质感、结构感等。无论是风景、人物、动植物等都可以利用点、线、面来描绘形象特性,镂刻成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把自然形象规律化,通过加工整理,使花纹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缚。


  民间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茶陵县的蓝印花被远销到本省各大县市及江西、福建、湖北、四川、云南等省。2007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锐减,专业人士青黄不接,加上设备陈旧,工艺繁重,利润微薄等多种因素,原从业人员已基本停业,茶陵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也濒临灭绝。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