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湖南省文化厅获悉,“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展”将于9月22日至10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将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扬龙的近80件精品力作。
此次展出是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首个醴陵釉下五彩瓷个展。展出作品,皆是以陈扬龙在传统彩绘基础上创造性总结出的新技法——“薄施淡染”为制作工艺,相比于传统厚重风格的醴陵釉下彩瓷,更显清新典雅、莹润通透之美。
醴陵釉下彩国博个展第一人
醴陵享有“瓷城”美誉,陶瓷生产已有两千年历史,是世界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上世纪初,醴陵制瓷业从粗瓷向细瓷发展,开始出现釉下装饰工艺,烧制出来的作品晶莹淡雅,气韵生动,别具风格。
自1909至1915年期间,以吴寿祺为代表的一批老艺术家所创烧的釉下五彩瓷作品,曾先后荣获了武汉劝业会一等金质奖、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意大利博览会最优奖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使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世界陶瓷界博得了极高荣誉。
建国后,醴陵开始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生活用器,并生产国家宴会瓷、国家陈设瓷,国家礼品瓷。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陈友材介绍,此次“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展”,是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首个醴陵釉下五彩瓷个展,无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醴陵釉下五彩瓷,感受到它的魅力。
此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作品,除了陈扬龙的近80件作品,还有20多件出自他的传人——女儿陈利,高级工艺美术师、醴陵釉下彩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儿媳申彬,高级工艺美术师。
薄施淡染 艺如其人
陈扬龙1941年出生于醴陵陶瓷世家,是湖南陶瓷研究所的第一批“十艺徒”之一,师从吴寿祺、宋成仁和林家湖等老艺人,是新中国醴陵高温釉下五彩瓷复兴的实践者和带头人,于2013年去世。
陈扬龙坚持认为艺术应来自生活,他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植物的生长结构和姿态,甚至观察总结植物在不同阶段、不同天气和不同时间的情态及神韵,以“格物”精神去写生。陈扬龙认为,只有做到这样,作品才会有情感和生命力。
陈利自18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技艺。年轻时,在她的眼里,父亲陈扬龙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常常在一株花前面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一动不动。人家都写意了,他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写生,我当时跟很多人一样,不理解。”
经过四十余年的工艺研究、原料试验和艺术探索,上世纪90年代,陈扬龙在传统“单线平填”“接色”“点水”“罩色”等彩绘技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总结出“薄施淡染”新技法。
所谓“薄施淡染”,就是在原来釉下色料中加大水的成分,着色时颜色随水沁进坯胎,通过浓淡的反复操作,少则二、三次,多则七、八次,甚至十余次,将釉下色料沁入到坯胎里,与泥料溶为一体。
因此,这种技法绘制的图案,层次更为丰富,色彩更加润泽。区别于传统醴陵瓷厚重的装饰风格,“薄施淡染”的作品呈现出莹润通透、清新淡雅的视觉效果,像玉一样。在世时,陈扬龙毫无保留地授艺于三百多名学生,使“薄施淡染”技法在醴陵瓷区大面积推广,成为当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主流风格。
生前,陈扬龙将自己用毕生精力感悟到的技艺精髓总结出一句话,如今悬挂在株洲醴陵一栋老旧而不起眼的三层小楼——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进门处:“薄施淡染,推陈出新;造物忌巧,待人以诚。”这句话成了陈家的家训,更是艺术中心的年轻学徒们铭记于脑海的师训。
近日,茶陵县人民政府确定了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谭氏中医正骨》《烧塔》《传统理发》《客家吴家拳术》《谭氏木作木雕》共计五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跃...[详细]
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丰富广大学生校园生活,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充分发挥本地剧团戏曲非遗资源优势,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凿石小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戏曲文化,感受传...[详细]
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月9日,茶陵县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演出活动在茶陵县居然...[详细]
【活动回顾】线下展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6月18日,图书馆举行“年华易老,技·艺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线下展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