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挎竹舞(市级)
挎竹舞(市级)

挎竹舞.jpg


  《挎竹舞》又名《赶山》,起源于攸县东部山区一带。


  攸县东北部柏市、漕泊、鸾山、黄丰桥一带山区,系罗霄山脉中段,山地面积约859.2平方公里,海拔约300-1404米,拥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和珍贵的动物。


  据《攸县产物志》载:“野兽数多,损害农作物和畜禽,甚至危害和山区群众的生命安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驱赶野兽,保护农作物和畜禽,早晚野兽常出没的时候,人们在山林里挎着一端劈裂成两半的竹棒,用力抖动或拍打,使其发出震耳的响声,同时配以大声嘶喊、吼叫。这种在特定的时间,用特殊的道具,发出奇异的声音,驱赶野兽,便成了山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俗,后来民间艺人以这种习俗为素材,创造了一种民间舞蹈。


  挎竹舞的道具——挎竹,制作工艺简单,用楠竹削凿而成的总长1.5米,共分三节:上节为发出响声部分,从中劈开成两瓣。中节为手柄部分,去掉竹筒的四分之三。下节为底座部分。使用时将挎竹连贯性的挎开、闭合、挎开、闭合反复会产生强力的声响“啪、啪、啪”就像人们鼓掌的原理。这种舞蹈反映的就是这种山区人们的狩猎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因此,这种民俗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1987年攸县文化馆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工作时发掘了这一项目,特邀张亦刚老师(现株洲市八中舞蹈教师)创作编排成舞蹈,名曰“挎竹舞”。挎竹舞首次编创上舞台,参加株洲市文化馆(站)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


  新编排的《挎竹舞》表演时以挎竹为主要道具,以大森林的阴森、恐怖、深遂、为舞台背景,演员表演时对“挎竹驱兽”的动作进行模仿并适当夸张,结合一些舞蹈动作,配上优美的舞曲(由原攸县文化馆馆长,音乐作曲刘芳九创作),舞台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99年《挎竹舞》,改名为《赶山》代表株洲地区参加湖南省群众文化系统舞蹈大赛,获金奖。同年,此节目参加湖南省中学生舞蹈大赛,又获金奖。2003年,《挎竹舞》在全县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获金奖。


  2009年8月,攸县开展全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把《挎竹舞》列入了普查重点调查项目,同时进行了文字、音像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同年,该项目成功申报,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弘扬民俗文化工作,鼓励支持有关部门设立了民间舞蹈培训展示基地,聘请省级舞蹈专家排练《挎竹舞》培训了一批民间舞蹈艺术人才。2011年中国·湖南酒埠江香干文化节,《挎竹舞》再次走上绚丽的舞台,广大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