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地处武陵山腹地,不仅有绝版自然山水,还有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近年来,张家界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以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
数据显示,游客中有56.4%的人观看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节目,游客因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在张家界市停留的时间延长了0.5至0.8天。“白天看美景,晚上赏大戏”业已成为张家界新的文化旅游体验消费方式。
改变形象,让非遗变得“高大上”
“非遗融入生活,首要的是非遗要有地位、要有底气,改变以往处在社会边缘、低人一等的形象,让人民群众感到接受它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张家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介绍,张家界市成立了非遗保护(文化生态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文化事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非遗保护政府规章。设立了市、区县非遗保护中心,全市市级以上传承人96名。市、区县财政都预算了非遗工作专项经费。市博物馆非遗展厅建成开放,大型旅游演艺节目“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高位推进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完成湖南(张家界)土家族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成立了张家界非遗研究保护促进会。非遗在全市人民心目中真正拥有了清晰完整、高大良好的社会形象。
推动旅游,半数以上游客观看过非遗演艺节目
非遗融入生活,重要的是遵循规律,根据项目本身特点,结合社会需求、成本投入、效益回报等因素进行评估,分类施策。土家语、土家哭嫁等语言文学类非遗,已经难以走向日常生活,主要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确保其不消亡。对元宵灯会、土家年、六月六等节庆类非遗,目前作为本土习俗大力弘扬,积极举办活动,吸引各界群众参与。对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技艺类非遗,作为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对桑植民歌、茅古斯等表演类非遗,主要通过综艺活动、舞台展演融入生活。
目前,全市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818项非遗,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技艺、民俗等半数以上类别,4成左右的项目得到了利用,进入旅游等相关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张家界旅游演艺市场从萌芽、起步再到成熟发展,年实现旅游产值4亿元。游客中有56.4%的人观看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节目,游客因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在张家界市停留的时间延长了0.5至0.8天。
创新研发,土家族刺绣长卷拍得270万元高价
张家界市致力于推动非遗跨界融合,让非遗拥有足够的发育空间,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旅典文化、绣云绣庄等企业,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将非遗与当代消费需求、审美取向、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大力开展产品研发创新。“乖幺妹”土家织锦成功打入航空、高星级酒店。土家族刺绣传承暨中英双语MV“绣云土家”发布活动上,土家族刺绣长卷“清明上河图”拍得270万元高价。
【非遗传承】醴陵市文化馆调研非遗项目——醴陵红薯脆片制作技艺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深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1月20日,醴陵市文化馆一行深入均楚镇均楚...[详细]
近日,云龙示范区西塘小学的孩子们来到了湖南省教育电视台“2021年少儿春晚”的舞台,完成了少儿春晚的节目录制。他们在节目里呼吁大人们多陪伴家人,莫做“手机低头族”。[详细]
12月11日上午,株洲市首届非遗博览会、长株潭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会在市博物馆开幕,大批市民纷纷来到株洲博物馆(新馆)前坪,各色非遗美食已经摆上桌,街上人流如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