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唱插话(市级)
唱插话(市级)

  

唱插话.jpg


“唱插话”是攸县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歌谣。《插话》起源于300多年前的明代。居住攸县东南部畔一带的张氏家族(今攸县莲塘坳乡巨田村)。最初的“唱插话”是一种在家族宗祠进行的与神灵的对话,这种与神灵的对话通常以哼唱的形式演绎,主要目的是祭祀本族祖先、向先人禀报本族后代发展情况,并祈求祖先后人保佑平安、赐予后人福祉。至清代初期,居住在洣水河下游的张氏族人也开始兴起这种风俗。300多年来,巨田村的张氏族人一直把这一文化风俗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张氏族人新建了专供唱插话作戏台用的张氏宗祠——“插话庙”。“唱插话”这一民俗最盛行的时期是在解放后,攸县境内的菜花坪、上云桥、城关镇、沙陵陂(今划归上云桥镇)等乡镇都兴起了这一习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有过短暂的停止,插话庙被毁。


  唱插话是发源于攸县的一种配上民间原生态音乐哼唱的民间歌谣。其歌词以对话形式的叙事、抒情为主,配上原生态音乐,表演时高腔吟哼。以“歌郎”(主持人)为主,自由选择所唱内容,随时、随地想什么就唱什么,如:说形势、赞风尚等;通常人们三、五人以上就可以进行集合表演,表现时艺人即兴口头作词,和着乐曲对唱、比赛或自由抢着插唱;且有不唱“擂同”(重复句)的规定,可以说是一种文才与口才比赛。唱插话不用乐器伴奏,没有表演动作;采用攸县方言演唱;唱词为七言(每句七字)或五言(每句五字)骈偶句,句中加常加上“咕”、“嘞”等虚词以助语气,以四句为一段落,一、三句为“白脚”,二、四句要求押韵。每逢民间节庆期间,都会组织表演,合家族人、邻近地区,不少有口才有文化的、崇向文化的人士纷纷到场观看并积极参与。“唱插话”的内容和形式有较强的艺术性,及富攸县地方特色,虽然流传至今己有几百年,但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演唱方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攸县的文化事业走向复兴时期。攸县文化馆发掘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用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反映新时期的新生活,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民间节庆期间,县文化馆在县城组织专门班子,表演“唱插话”,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社会反映很好。为进一步弘扬民间文化,鼓励群众举行“唱插话”文艺活动。2005年,有些地方群众自发筹款重修“插话庙”,唱插话习俗再次兴起。老年人表演的唱插话,可与青年人的赛歌会媲美,以传统文化的带动下,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人们以“唱插话”的艺术形式,歌唱新时代、新生活,讴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好领导,赞美社会新风尚,教育激励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唱插话”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新的生活力。


  唱插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是攸县地方传统文化精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它对于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化育人,创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