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百井剪(刻)纸艺术(市级)
百井剪(刻)纸艺术(市级)

  

白井剪纸.jpg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剪(刻)纸艺术,历经数千年,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在剪(刻)纸艺术中,五里墩乡百井剪(刻)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芦淞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的百井人他们用纸绡拼贴梦想,在纸上独舞人生,将这项年久失传的民间艺术——百井剪(刻)纸发扬光大,花鸟虫鱼走兽图腾、才子佳人神话传说、喜庆祥和美好祝愿在他们的手上流淌……,现在的百井村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座剪(刻)纸之村,走在任何一条小街小道中,都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的是剪(刻)纸所蕴含民俗文化的厚重感。


  一、百井剪(刻)纸艺术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传统的剪纸一直只盛行于北方,南方以刻纸为主,但五里墩百井剪(刻)纸艺术在此方面却是一枝独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延了淳朴浑厚,豪迈粗放,变形夸张的北方艺术风格与秀丽细腻,柔美明快,玲珑剔透的南方艺术风格,形成粗中有细、刚柔并济的独特之风,在制作过程中“剪不离刻,刻不离剪”。


  据有关资料记载,五里墩百井剪(刻)纸大约从宋代开始传入本地,有着近千年的发展历史,并逐步演变发展,一直传承至今。它是我国铁器工具和造纸艺术发明的产物,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百井民间剪(刻)纸艺术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而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刻)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刻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目前发现最早的剪(刻)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刻)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百井民间团花剪(刻)纸极其相似,可以说是百井民间团花剪(刻)纸的前身。唐代以后的剪(刻)纸实物流传至今的已属罕见,但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刻)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刻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刻)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明清刻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由于剪(刻)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是有其道理的。作为五里墩乡旅游中心地带的百井村,是一个百年古村,不仅拥有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资源,而且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着十分丰富的群众基础。这就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人本资源,同时,芦淞传统民间习俗也支撑了剪(刻)纸艺术的传承,如:一年一度的五里墩乡百井民间剪(刻)纸艺术节,传统的世俗活动,剪(刻)纸是必不可少的,什么“鱼跃龙门”、“金鸡报晓”、“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等都是村民手上的拿手好戏。在村民谈笑中,一把剪刀,一张纸,一件令人叫绝的剪纸艺术品产生了,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用精巧的剪(刻)纸作品装扮节日气氛,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


  二、百井剪(刻)纸艺术基本内容:


  百井剪(刻)纸艺术是百井人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更是百井老百姓的生活的写照。因此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样繁多。


  从涉及范围上来说,百井剪(刻)纸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花草虫鸟、飞禽走兽、历史人物、传统汉字都是剪(刻)纸艺术的素材。故剪刻出的人物、动物生动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各种汉字形式多样、行笔流畅。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情趣。通过剪(刻)纸艺术,反映工作、生活等大众所熟悉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抒发广大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剪(刻)纸样式上又可以分为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百井剪(刻)纸艺术常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装饰花为主,将现成的剪(刻)纸作品配以诗词装裱起来,挂于墙上或立于桌上,这些艺术品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装点生活,周围的环境美了,百井老百姓的心自然而然也乐了。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讲,剪(刻)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百井的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刻)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由于剪(刻)纸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在百井的乡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


  正是这些生活在百井乡村的巧手,他们在这片古朴的土地上,祖祖辈辈谱写着民族艺术史无声的乐章。


  三、百井剪(刻)纸艺术制作工艺:


  百井剪(刻)纸,又称“百井文雕”,顾名思义,就是诗文与剪(刻)纸的结合。为了让剪(刻)纸有更新的表达方式,百井的民间艺人们将剪好的纸花配上与之相符的诗词,使剪纸与诗句相得益彰,然后装裱起来,成为一件艺术品,称之为“百井文雕”,如一幅“百井园中多巧手,村娃刀下出奇葩”的作品,百井人就把别人的观后感融入到了剪(刻)纸作品中,这也是百井剪(刻)纸艺术创新的一种剪纸艺术形式。


  百井剪(刻)纸的制作工艺一般主要分为起稿、剪刻、套色、粘贴等几个过程。其中,剪、刻是重要的一环,方法是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密后疏。要达到“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百井剪(刻)纸与其它地方的剪(刻)纸相比较,主要在刀法上独具高超技艺,历代文雕艺人从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日臻完备的妙招,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使制作出来的作品刀刀合缝,丝丝入扣。阳刻、阴刻、隐点隐线等技法的应用,也使雕刻出来的花草树木、人虫鸟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为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美术珍品。


  四、百井剪(刻)纸艺术传承与发展:


  百井剪(刻)纸艺术不仅能充分表现当地人民群众的审美爱好和需求,且蕴涵着民族文化传播的深层意义,也是芦淞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具体反映了民间艺术的价值水平。值得研究、保护和传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许多精于此技艺的老艺术家逐渐老去,此项技艺已濒临失传,现在能找到最擅长此项技艺的只有周运桃、周建红、肖诚一家数人,为继承和保护这项日久失传和逐渐消亡的民间艺术,五里墩乡政府、芦淞区文化馆从1993年开始,对五里墩百井剪(刻)纸艺术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由金轮侨心学校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对百井剪(刻)纸艺术进行挖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先后制定相关的保护办法,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讨,反复探索,反复尝试,将剪(刻)纸艺术逐步融入到了学校的课堂,培养了一大批剪(刻)纸艺术人才,并根据我区特点,采取政府引导,多方筹措的办法,募集保护资金,从98年开始,区政府安排五里墩乡政府、百井小学每年投入万余元资金用于剪刻纸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历年来累积投入资金二十万元,用于剪纸艺术教材的编辑出版、宣传、推介等。目前此项技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也正逐渐被外界所认知,百井剪(刻)纸艺术的作品的获奖率正逐年提高,由单一地参加每年艺术节比赛,逐步走上校园文化的窗口,逐步走向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家中,百井剪(刻)纸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被省、市、区领导珍藏。特别是2006年9月15日,在原“百井学校”更名为金轮侨心学校的庆典上有三十余幅作品被国家侨联副主席林淑娘女士、省侨联主席刘晓先生、已故原株洲市长颜石生先生以及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金轮集团的董事们收藏;2009年8月,金轮侨心学校应邀到香港参观学习,百井剪(刻)纸作品又作为礼品送给香港金轮公司和福建中学,使现在的百井剪(刻)纸声名远播,誉满海内外。2011年五里墩乡百井(剪)刻纸艺术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芦淞区在此基础上又将百井剪刻纸艺术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年的努力,五里墩百井剪(刻)纸的艺术得到了极大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芦淞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千古文化,一脉相传。回望浩繁的中国文化历史,多少文化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亡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遗憾,更多的是反思。百井剪(刻)纸艺术这株芦淞民间艺术的奇葩,正亟待人们更多的去重视和培育。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的芦淞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五里墩乡百井剪(刻)纸艺术项目照片

 

1.jpg


百井剪(刻)纸艺术作品:仙女赏月

 

2.jpg


非遗活动日这一天百井人现场展示剪(刻)纸技艺

 

3.jpg


百井剪(刻)纸技艺融入到了学校的课堂

 

4.jpg


百井剪(刻)纸艺术第二代传承人周建红正在进行剪纸创作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