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免费注册
韵动株洲>非遗传承>炎帝传说(省级)
炎帝传说(省级)

  炎帝传说.jpg


炎陵县历史悠久,又有着举世闻名的、号称“神州第一陵”——神农氏炎帝陵,因此,这里许许多多的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犹如一部“炎帝史”。它,蕴藏在炎陵人民心中,相授于平民百姓口中;更给炎帝神农氏生动感人、光芒四射的一生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进一步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了炎帝神农氏的形象。


  一、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时代


  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据此而言,炎帝神农氏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吕氏春秋·爱类》又言:“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就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妻既有夫,儿岂不知其父耶?晋代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就把这层关系解开了,他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纳奔水氏女,曰听夭,生帝临魁”,在这里,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家庭的出现,母系社会的解体,而标志着父系社会的产生。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并按照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进行推断,这个时代距今有5000年至6000年左右。


  二、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地域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宋代罗泌撰《路史》载:炎帝神农氏“都于陈,盖宇于长沙,是为长沙,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罗苹在为罗泌这段史料作注时写道:“考神农之都,宜在南方,故颛帝之都在北,益以知太昊之在东,少昊之在西。为信第世纪略,传者乱,不得其定”。


  关于炎帝神农氏的生地,据《史记》、《路史·后记》(宋·罗泌撰)等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即“生于烈山”,“长于姜水”。姓伊耆,名石年,生于烈山(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故又号烈山氏或厉山氏。炎帝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开创了原始农业,被尊为神农氏;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亦称炎帝。据《淮南子·主术训》(汉·刘安撰)、《史记·补三皇本纪》(唐·司马贞撰)等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县),后居曲阜”,“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氏部落极其部落联盟的活动区域已达大半个中国,与中国已发现的炎帝同时代的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是相吻合的。


  然而,炎帝神农氏和他的氏族是“住在南方”的,是“盖宇于长沙,是为长沙”,他本人最后归宿是“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的!所谓茶乡之尾即酃县。据《酃县志》记载:酃县是宋宁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而置县。199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酃县更名为炎陵县。关于炎帝神农氏葬地,史料记载只酃县一说。所谓宝鸡“天台山”一说,仅有民间传说而已,史料并无记载。炎帝神农氏并称始自战国时代的《世本》,汉代宋仲子为《世本》作注时写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有的说炎帝传了八代,有的说是17世。这点,皇甫谧在他的《帝王世纪》中说得十分明白:“《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住在南方,······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自陈营都于鲁曲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女,曰听夭,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这就是说,葬在酃县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而后他的七代子孙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由此而论,炎帝神农氏开拓中华农耕文明的主要活动地域是长江流域。


  三、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绩


  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其主要贡献概括为八大功绩,即:“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辟市场;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削桐为琴,织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台榭而居”。


  《周易·系辞下》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盍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盍取诸嗜嗑”。


  《商君书·画策》载:“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衣”。


  《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果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蛖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新论》(汉代桓谭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载:“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殁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继竹续竹,飞土逐突’之谓也,于是神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资治通鉴外记》(宋代刘恕撰)载:神农“教民播种五谷,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


  史籍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功绩的记载,比之对他本人生平的记载,要丰富得多,详实得多。


  四、炎帝神农氏的口碑印证


  历史的进程不但载录于史籍,同时树口碑于民间。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作为中华文明的开创人,必然会在他奋斗拼搏的所在地留下许多传说。千百年来在三湘四水,尤其是以炎陵县炎帝陵为中心的炎帝神农传说圈,据有关民间文学专家学者研究、统计“至今仍有六七十篇传说活在群众口头上······”,如:在1989年至1990年国家、省级编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株洲分卷)中,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就有38篇之多,其中,在炎陵收集的就有17篇,通观这些民间传说,简直就是一部“炎帝史”,不过这部伟大的史书是珍藏在人民群众心头,人们代代以口相授罢了。


  1、《炎帝的三个母亲》:


  在炎帝陵的东北面,有一座大山,名叫岩鹰山,相传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这座山上。炎帝的母亲叫女登,;有一天晚上,她梦见天上的太阳落在自己的怀里,感到又温暖又舒服。过了一年零八个月,女登生下一个红球,红球在地上滚了几滚之后裂开,中间坐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女登见了,非常高兴,连忙把他抱在怀里,用兽皮包好,取名叫石年。


  女登和大家一起去采果实,把孩子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让他晒太阳,谁知时间一长,孩子睡醒了,感到又热又饿,便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山中的生灵。这时,岩鹰首先飞过来,为孩子遮荫扇凉。接着,山鹿也跑过来,为孩子喂奶。孩子歇着荫凉,吃着鹿奶,甜甜地睡着了。此后,每当女登离开孩子时,鹰和鹿都会很快过来照护。人们认为鹰和鹿也是炎帝的母亲。由于孩子得到三个“母亲”的精心养育,他三天就会学着说话,五天就会学着走路,九天就长齐了牙齿,而且蛮聪明,逗人喜爱。炎帝长大成人后,额头生得蛮宽,嘴巴长得蛮大,身长八尺七寸,粗壮结实,很有力气。


  炎帝去世之后,为了纪念炎帝的三个母亲,人们雕刻石鹰、石鹿,安放在炎帝墓冢左右,和炎帝同享祭祀。宋乾德五年修建炎帝庙时,将石鹰、石鹿移放主殿前方的左右侧,至今未变动。人们还在岩鹰山修建了“帝母祠”,祭祀炎帝母亲,四时香火不绝。


  2、《神农洞》


  相传,在九烈山(也叫九龙山)下住着一个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有是娇氏的女儿,名女登。


  女登是一个漂亮、贤惠的姑娘。一天,女登赶着羊群,提着柳条篮子上山采集食物。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女登来到山上,看着一堆堆红的花,一丛丛绿的树,一片片青的草,心中有说不出的快意。她让羊群尽情地吃草,自己采野菜。轻风把花的芳香和青草的甜气送到她的鼻中,女登觉得甜而又香,快乐的笑了。


  天上的太阳还没当顶呢,女登就想找一个地方歇息一下。


  她顺着弯弯的山路,穿过丛丛树林,在半山腰发现有一个洞穴。洞内很宽敞,洞口边长满青翠的小树和映山红。好奇心诱使她提篮进入洞中。


  洞里清爽、恬静,舒适宜人。女登放下篮子倚着洞壁坐下休息。不一会儿,她感到疲倦,打起瞌睡来了。后来又出洞,在洞外睡着了。


  再说,这个洞原是七龙子住的地方(洞在九烈山第七座山上,现在叫“洞天山”)。因为镇莽有功,王母娘娘设蟠桃宴会,宴请9个龙子。在瑶池,七龙子多喝了点酒,回来后就把洞门打开透气睡觉了,洞门也忘了关。第二天醒来,他发现洞口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眉毛似柳叶,鼻子犹如玉石所雕成,小嘴象石榴。七龙子情不自禁地把姑娘抱起,走入洞内,放在龙床上······。


  女登仍然睡着,她梦见一个自称是七龙子的英俊的小伙子正和自己亲热。然后小伙子仍然把她送到洞口。


  女登一觉醒来,还清清楚楚记得梦中的情景,不觉感到脸上发热。她提着篮子、赶着羊群下山去了。


  女登自此以后,就感到肚里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跳动。她时常回忆起那次梦中与七龙子的相亲情景,每天都要到洞口去坐一坐。


  一天,她在洞口坐了一会儿,便往洞内走去,走着走着,前面越走越宽,越走越亮。洞内有石床、石桌、石碗,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回去后,她和丈夫少典商量。接着,她就和丈夫搬到石洞里去住了。


  第二年,春风和煦的时候,又是一片山花烂漫的景象。女登在洞中生下一个7斤重的肉球。这一天,在有了日历之后推算,是4月26日。


  生下的是个肉球,女登感到纳闷。少典也气得发抖,举起石刀准备把肉球劈开,不料肉球滚动起来,“砰”的一声,肉球自动裂开,跳出一个胖小子,迎风长高3尺。少典和女登又都乐了。女登为他起名“石年”。这个石年,就是后来的炎帝神农;这个洞,后来就叫“神农洞”。


  3、《五谷的传说》


  远古时期,人们都是吃鸟兽的肉和山上的野果过日子。到了炎帝神农时,人慢慢多起来了,炎帝心想,鸟兽总会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实,每年可以生长一次,可以源源不断。要是能把那些最壮实的草木拿来种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于是,他从山上砍来一些木料,削成启土锄地的耒耜,让他的琉璃狮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己在后面扶着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又从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开始试种起来。


  不久,这些种子破土而出,长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几倍的收成。炎帝高兴极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麦、菽五位大臣,带领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湿肥等情况,划分地段,分头大面积种植。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打发一只满身通红的神鸟,衔着一株九穗的禾苗,飞到炎帝他们开垦过的土地上空,把种子撒在地里。又命令太阳神和雨神帮助照管。结果,五个地段长出了五种不同的作物。为了便于记忆,炎帝就按五个大臣的名字,把这五种作物叫做稻、黍、稷、麦、菽,这就是五谷的由来。


  4、《神农犁》


  一天,炎帝神农氏躺在田垄上苦苦琢磨如何改进耕作技术的问题,想入了迷,大雨将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没感觉到。后来,大概是为自己始终未想出个门道来而生气吧,他竟将一只手猛地戳进地里,又使劲向前一推,当提起手来时,五条泥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条沟,又深又直,两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齐。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悬空的样子做成一种农具耕田,岂不又省力、又利于作物生长吗?他立即叫来伙伴们,先把一截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前薄后厚,前尖后宽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后部装上一个木把,又找来两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让伙伴们在前面拉,自己扶着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果然,三角形所过之处,地上便留下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犁沟。耒耜制作成功了,大伙儿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最早形态的耒耜,后人叫“神农犁”。


  5、《麻与布的传说》


  远古的先民,不论男女,都穿兽皮来保护和遮掩身体。可是,到了夏天,赤日炎炎,兽皮穿在身上,实在热得难受。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把野兽的皮,割成很细小的条条,用它来把树叶串连起来围在腰上。树叶易得烂,穿不了好久就要更换,很是麻烦。一天,炎帝在山上砍柴,发现一种植物的皮软绵绵的,很是结实,他就砍下来几株,把皮剥下来,用它来捆柴火。他回到家后,拿着这树皮仔细端详着。原来这树皮的里层有一种白色的纤维,所以柔软结实。用手一撕,它还可以分成一条一条的。他看着、撕着;撕着、笑着,很是高兴,便要人们用它来代替皮带串连树叶。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渐渐发现可以把它搓成更加光滑结实好用的绳子。


  由于树叶容易烂,烂了又要用这种树皮或这种树皮搓成的绳子补缀新的树叶,这样补了又补,渐渐变得叶少绳多,如此多次,这种树皮绳子横七竖八,密密麻麻,不好再补了,他们就干脆把它们连成一种绳子结织似的东西披在身上、围在腰间。这就是人类最早结织的衣服。用这种树皮绳子连缀起来的衣服,穿了好多年,大家感到太稀、太粗,想要改善,又想不出办法来时,炎帝发现一年轻女子坐在大树底下的草地上,一边乘凉,一边聚精会神地把这种树皮撕成一条一条的细缕,缠在手指上穿来穿去,织成密密的小块儿玩。他觉得这很新鲜,心里默神,如果像她这样再多织一些,把它连缀起来,穿在身上,不是一件好的衣服吗?于是,他就依照着织,织了很多小块后,再用骨针连起来,穿在身上,觉得挺舒服。这样,他就告诉人们,如此这般地做起衣服来,并给这种植物取了一个名字,叫“苎麻”。


  后来,人们在反复实践中,才发明织布机,把苎麻撕得细细的,再织成细密的麻布,从此,麻类植物便成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了。                                                     

  6、《日中为市》


  炎帝在位期间,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丰足。大家都能按照天时地利,从事各种劳动。住在水源好的平原地带的人,主要种稻子;水源差一些的地方的人就种麦、黍、稷、菽;靠山的人以狩猎为主;近河的人以捕鱼为主;赤翼人住在干燥的高地,就教他们制陶器。人们生活得有条有理,国家有11年的粮食储备。


  有一天,炎帝来到一个平原的部落巡视,问大家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一位老人说,现在食物充足,,就是单调一些。我们这里出产稻谷,别的东西就很少,要是能相互交换一些东西就好了。


  炎帝一听,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要开辟市场,让大家把出产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根据需要互相交换。当时没有钟表,也没有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不能丢掉劳动,整天在市场上老等呀!炎帝想了想,告诉大家拿太阳来做标准。太阳当顶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


  这条办法又标准,又简便,人人都欢喜。每天一到日中时分,附近的人都把各自出产用不完的东西,拿到一个商定的中心地点来交换。这一下子可热闹了。五谷、鸟兽、鱼虾、野果,还有晒制的兽皮和编好的麻布,粘土做成的陶器、用石头磨成的杵臼等等,五花八门,摆满了一地。大家都挑选自己部落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从此以后,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丰富多采。一个地方这样做了,别的地方也跟着学样,慢慢地全国都推行了这个日中为市的办法。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民间墟场,还保留着日中为市的习惯,据说就是从炎帝时期传下来的。


  7、《神农琴》


  炎帝教民耕种成功之后,人类开始从采集渔猎的生活,过度到原始农业时期。


  有一天,炎帝对大臣们说,现在种了五谷,食物丰足,不需要天天去忙着捕捉鸟兽了,但是,我看到大家耕作时很吃力,要是有什么办法能减轻劳累就好。


  大臣郴夭说,我倒想起一件事。前几田,我和大家一起挖土,当时荒地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决定把它推开。当大家一起用力时,很自然地发出“嘿嘿嗬嗬”的喊声。说也奇怪,大家边喊边推,感到轻松多了。


  炎帝高兴地说这办法不错,就命郴夭把这些喊叫声编成扶犁之乐,让大家在劳动时哼着做事。郴夭遵命很快就编出来了。炎帝叫大家学着哼唱,劳动时果然没有过去累了。


  又有一天,炎帝说:我在采药的路上发现一根很好的木头,正在用它制作一把琴,郴夭你就再制一曲丰年之咏吧,让大家好好欢庆今年的丰收吧。


  经过七天七夜的精心制作,炎帝的琴造好了。这张琴是用桐木做琴身,用麻绳做琴弦,琴身长三尺六寸六分,中有五弦分宫、商、角、征、羽五个音调。这时,郴夭的丰年之咏也编好了,于是选择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在白鹿原的西北面山窝里一块大平地上,烧起一堆大篝火,旁边摆满了用陶盆盛着的烧熟了的鸟兽肉和饭团、野果等。另外,又用陶器盛上一些饭团,用粘土堆成馒头样的土鼓,放在木排上顺洣水漂流,以祭祀米鼓神。


  人到齐以后,炎帝神农端坐在一个土阜上,用他新造好的琴,弹起了丰年之咏。这琴声好听极了,曾经给神农翻种嘉谷的红色神鸟,也闻声从天宫飞来舞蹈助兴。这时,周围的百姓和着琴声,有的吹着芦苇管,有的在土鼓上打着节拍,整个白鹿原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从这以后,每年秋收后都要举行一次这样的腊祭联欢活动。后人为了纪念炎帝和百姓庆丰收的盛况,就在举行过篝火晚会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咏丰台”。神农琴也世世代代传下来了。


  8、《倒挂金钩》


  古时候的酃县,到处山清水秀,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炎帝神农氏酷爱这个美丽的山乡,他曾对跟随他采药的人说,死了以后也要长眠在酃县。


  炎帝神农氏尝药草中毒死后,子孙们和部落首领遵照他生前的嘱咐将他的灵柩用木筏装着逆水而上,安葬在酃县鹿原陂(今炎陵县塘田炎陵山)。


  当木筏的纤绳拉到鹿原陂下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刹时浪花翻滚,鹿原陂下洣水河中的龙爪石轰隆一声自行裂开,神农的灵柩顺着裂缝陷了下去,约莫半个时辰以后,天上的霞光万道,河里风平浪静······一切依然如旧。


  洣水两岸的人们,年年辛勤耕耘,岁岁喜获丰收,日子越过越好。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河边一位30多岁的渔夫到龙爪石附近捕鱼,突然间,他发现一条大红鲤鱼,渔夫立即去追捕,一会儿眼看追上,一会儿又落下距离,一直追到龙爪石前,红鲤鱼转眼无影无踪。然而他看到石缝里又一扇大石门,透过石门往里看,门内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侧耳细听鼓乐齐鸣。渔夫的脚不由自主地移到了石门口,两个卫士威风凛凛,渔夫恭恭敬敬地走前去问道:“我想进去看看,可以吗?”卫士答道:“可以,但要遵守两条规矩”。“请指点”。“一不准采摘花果,二不准高声喧哗”。“遵命”。于是,渔夫兴致勃勃地进了大石门,沿石阶往下走过九蹬,忽然金光四射,他不得不把眼睛紧闭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抬头一看,宫灯的中间,炎帝的灵柩挂在四个金钩上面,倒悬在龙爪石底下。灵柩、金钩、八盏宫灯,一齐放射着耀眼的金光,渔夫虔诚地叩拜,拜谢神农的大恩大德。这就是至今炎陵山周围几十里的人们还流传的“倒挂金钩”。 倒挂金钩的故事一代传一代,后来倒挂金钩竟成了龙爪石的别名。


  9、《白鹭守炎陵》


  炎帝神农氏的陵墓,从古到今,千百年来,一直有成千上万的白鹭守卫着。每当夕阳西照,彩霞满天的时候,成群结队的白鹭,从四面八方飞向炎帝陵,降落在那参天古木之上,远远望去,在密密层层的苍松翠柏、丹枫黄杨丛中,点缀着朵朵闪亮的小白花,显得异常的庄严、肃穆,真像是哪位神工巧匠精心制作的大花篮,献在陵前,凭吊这位数千年前长眠在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相传在炎帝神农氏逝世后,不但人间处处哀痛,就是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飞禽王国的大鹏听到噩耗后,立即召集百鸟商讨,如何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因为人类诞生以来,即以鸟兽为主食,特别是到伏羲氏后,人们搓绳结网,到处狩猎。那时所有的禽兽,日子都不好过,时刻提心吊胆,只要遇到人群,即使是力大无比的狮子、老虎,也都同样难以逃脱性命。到神农氏成为人们的部落首领后,他看到禽兽有限,人口众多,一旦禽兽食尽,民将无以为生。所以神农氏制耒耜,植五谷,创医药,使人类由狩猎生活进化到垦殖生活。从此鸟兽才得以修养生息,各自生存天地,它们饮水思源,便决定派出代表前往吊唁。派谁去呢?鸱鴞认为白鹤、大雁去好,因为它们已在人们心中早有好感,又能长途飞行。大鹏认为有道理,就派一队白鹤和一组大雁作为飞禽国的特使前往参加炎帝葬礼。


  白鹤和大雁受命之后,身披白孝服,口念哀悼词,日夜兼程,不停不歇,朝着治丧的地方飞去。只因为天空地阔,路途遥远,它们飞啊飞啊,也不知道飞了多长时间,才飞到白鹿原,这时炎帝的灵柩早已安葬完毕。它们责备自己未能赶上丧礼,个个都心里十分难过,于是就在炎帝陵前天天哭丧,哭啊哭啊,它们的声音哭哑了,再也认不出白鹤和大雁了。它们的虔诚心意,感动了天廷的玉帝,玉帝下旨,给它们取名“白鹭”,命它们作为守卫炎帝陵的天使。从此这些白鹭白天就近找点吃的充饥,黄昏前就都飞回到炎帝陵来守护。它们父而子,子而孙,世世代代自觉地肩负着这个神圣使命。后人见此奇观,曾作诗歌颂。诗云:神农功德同天地,鹿原有幸葬炎帝。千古奇迹说到今,白鹭虔心过炎陵。


  10、《鲤鱼朝天子》


  炎帝神农氏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大家对他非常崇敬和怀念。特别是宋朝赵匡胤为他建殿以来,不论哪一个朝代的皇帝都要派御祭官来祭祀。除了三年一大祭外,每年的清明、冬至都要举行时祭。酃县是炎帝陵所在地,酃县知县每月初一、十五还要行香。


  传说人们崇敬之情感动了东海鲤鱼王,它也于每年春季二三月间涨水时,不论路途遥远,率领大小头目,大腹便便,摇头摆尾,劈恶浪,越暗礁,逆流而上,前来洣水边的鹿原陂朝拜炎帝。它们来到龙爪石深潭里稍稍休息后,便跃入人们缚好于水面的一束又一束的杉枝上,跳跃潜游、你追我赶,尽情欢乐,然后将卵产在杉枝上,繁衍后代,叫子孙们每月初一、十五如期奉祀炎帝。人们将这一奇景叫做“鲤鱼朝天子”。


  史籍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功绩和记载,比之对他本人生平的记载,要丰富得多,详实得多,这里,我们且引上述几条传说和故事,概括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盖宇造房,安居乐业。炎帝神农氏的功绩,就是带领人民脱离了饥寒交迫、无医无药、颠沛流离的日子,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药,并且还能上市场、听音乐、唱丰收的日子,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人们怎能不世世代代纪念炎帝神农氏、歌颂炎帝神农氏呢?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28632006